□原 丰

(一)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文明之光、农牧分工,都离不开“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主题,遵循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个朴素真理,验证着“农业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理性结论。

古今中外,无数民变战乱、朝代更替,多以饥荒为导火索,因饥寒交迫而引发。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当今世界,人口激增,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而制约因素日益凸显,食物短缺、粮食危机成为重大国际问题,粮食被当成重要的战略物资。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国家盛。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农业和粮食生产注定是一出重头戏。

“能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寄托了党和国家对河南农业的殷切期望。

“农业是河南的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依然需要在念好‘粮食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温家宝总理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视察河南,对河南农业和粮食生产寄予无限希望。

省九次党代会指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

确保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始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稳粮强农,强基固本,乃河南自身发展所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担当。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农耕文明从此发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发展,至今绵延不衰。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副河南农村常见的春联,是千百年来农民内心愿景的真切反映,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

“得中原者得天下”,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历史上兵连祸结,加之水旱病虫等灾害频发,人民饱受饥荒之苦。距今最近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饥馑仍让人心有余悸。

“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沉重命题,一度是国人心中难以排解的“结”。

历史在警示我们:稳粮强农,民之大业,国之根本,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紧绷!

(四)农业,是河南的优势、骄傲和光荣。河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国人厨房”。

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对农业地位和功能的认识,清醒而深刻。“对河南来讲,粮食生产怎么保是个很大的问题。粮食生产,只能进,不能退。”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这句话,表达出河南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坚守和担当。

勤劳朴实智慧的河南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推动河南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进入新世纪,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千亿斤、连续8年创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满足自身需求之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还有大量蔬菜、瓜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河南念好“粮食经”的同时,谱写着强省富民的动人华章。今日,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大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加速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五)河南农业在承载无上荣耀的同时,更担负着重大和持久的责任。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