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宁可断电一周,决不可停水一日。水在生活中太重要了。一家人的濯衣、洗涮、做饭,个人的洗脸、刷牙、洗澡,衣食住行,饮食卫生,诸多无不与水有关。自古开掘大运河是南北航运的需要,而今的“南水北调”是以解决京都特大城市的饮水困难,过滤后的黄河水不好喝人所共知,只有信阳水才能沏出信阳毛尖的清香,以致郑州等地的茶楼自备信阳山泉水的现象。
岳母的家住在光山县一个小区的三楼上,盼水哗哗已成为十多年来的心病。这个楼有三个单元、共六层,岳母住在三楼,不高不低。搬进来时,自来水就没有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长流过,只有夜里才有一两个小时的潺潺声。从六十多岁熬到七十多岁,孤身老人从来没有睡个一夜囫囵觉,每晚总是半夜起来将家里备的大盆、小桶接得满满的,留着第二天饮用。三楼夜伴流水声如孩童泼尿,可见四楼以上只能听见哗哗声,不见清水流出。这个楼大多住的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的只好装上小马达,趁清晨水劲大时抽水上去,六楼的一个八十多的老太太,也装了一个抽水泵,但一直没能抽上水,只好每天从一楼接一点饮用水提上去,大便只好解在方便袋里,然后和垃圾一同扔到垃圾箱里。
我们工作在外地,逢年过节看望老人时小住几天,最怕的就是没有水。在中秋节前的晚上,女儿在梦中露出了笑容,姥姥家的自来水终于白天来水了,一路上讲给爸爸、妈妈听,她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奇遇,可一到姥姥家还是老样子,闹得她一连几天接水到半夜才睡。她把洗手间里6个高矮不等的塑料桶、4个大小不一的洗漱盆都接满了水,厨房里的盆盆罐罐及电饭煲、高压锅都存满水,就连保温瓶盖也不放过。她说,多一滴水,就能少一份担心。为了节约水,一家人的大小便尽量憋着。小孩实在憋不住了,就到大街上方便了。平时盼水如此,过年时是用水高峰,举家团圆,你请过来我请过去,其乐融融。长假好过,接水成问题。无奈我们年壮的就提着水桶,到街坊的压井里取水,学起《少林寺》里的和尚练功,手提两桶,一不小心,滑倒在大街的冰面上,真是水流一地顿成冰,冰冻一尺一时寒。难怪女儿中秋节说,过年不到这里来了。我想她最怕的就是没有水。
半夜起来接水,是这个楼上特有的夜生活。十二点以后,城里别处用水减少了,这个楼上才能断断续续有点水声,于是各家纷纷起床,打开水龙头,把家里所有能存水的地方都放满了水。不隔音的楼房,演绎着接水大战。接满水的人刚刚休息,已是鸡叫头遍了。鸡叫第二遍时,在五、六层楼上的住户抽水马达的轰鸣接踵而至。夜静楼不静,“叽——啾”开机声使整个楼振颤地“轰轰轰”,本来休息不好的老人只好睁眼假寐只等天明。我们这些外地回来的子女也加入了这个楼上原有居民的抢水队伍,生活规律也随之改变。躺在床上听哪家起来接水了,又是哪家马达轰鸣了。大便用水多,干脆起来方便一下,半天蹲在便池上就是出不来,拿本书消遣一会才能解决问题。我们青年人如此这般,老人何以长期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