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满顺 特约记者 杨明成

面对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你追我赶奋力发展的新热潮,他们匠心独运,立足镇情,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全力加快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并以规模发展的速度构建特色产业集聚区。去年,全镇生产总值达5.6亿元,较上年增长35%;全镇实现财政收入782.4万元,较上年增长30%,粮食总产量跃至5088万公斤,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585元,较上年增长7%;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了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全面提升了全镇的综合实力。这就是在平桥区平昌关镇党委书记王德现及一班人率领下,以严格践行“增强素质会干事,开拓创新敢干事,勤政为民干实事,尽职尽责干成事”的精神,使平昌关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集中写照。

立足本镇实际,理清思路,抢抓发展机遇,走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力促镇域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成功源于正确决策。做事干练,思路超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平昌关镇党委一班人,经反复调研论证后认为,要想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只有农业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才能有效增强农村活力,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基于此,他们立足镇情,认为必须在产业上做文章,在特色上创品牌,在效益上求突破,通过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能实现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从资源环境看,平昌关镇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过渡地带,其地形特征是以平原、丘陵为主,具备丰富的水域和土地资源,这就为发展特色种植与特色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种植上讲,全镇有耕地9万余亩,加之沿淮耕地3万余亩,这些耕地特别适宜种植多种蔬菜,尤其适宜种植土豆、豇豆、大蒜等。从养殖上讲,全镇有塘堰1.3万余口,面积2.6万余亩,这又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拥有3万余亩的久水田,如对其稍加改造,既可养鱼,又可种植莲藕。以区位优势讲,该镇处在去郑州、武汉3小时便可到达的经济圈,尤其是沪陕高速的通连和查山高速路口的设置,优化了道路出行,为该镇农产品及时进入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该镇农民素有种植蔬菜、莲菜及水产养殖的传统,为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全镇干群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处处呈现出想发展、议发展、身先士卒做表率,发展特色产业的大好局面。该镇通过召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及全镇三级干部动员大会,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干群的认识,统一了思想,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一批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干部和群众。诸如镇机关的李法海、大学生村官谢文龙、村干部李传斌、外出成功人士王承林等,都已成为该镇发展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该镇党委一班人深知,产业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务必要坚持三点,即产业选项要科学,产业布局要科学,产业经营要科学。为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取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该镇党委班子成员率各村负责人及部分种植、养殖大户,赴号称全国养鳝第一镇的湖北仙桃市的张沟镇、号称全国蔬菜第一县的山东寿光、号称万亩红萝卜和土豆种植基地的南阳宛城等地考察学习。这三处特色产业基地,每到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生产者不愁市场,不愁销路,真正实现了将特色产业变成效益的跨越发展的目标。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深全镇干群认识、激发干群干事创业热情之后,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围绕土地综合利用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规模,把优势做优,将特色做特,从根本上转变,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提篮小卖式阶段,向着大基地、大项目、大产业的方向转变,不断拓展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建立沿淮蔬菜产业带,着力打造三个千亩种植与养殖基地,助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出台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意见,建设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制定扶持政策,健全营销机制,促进产业集聚,力促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无数实践验证,成功经验学习与借鉴之后,能否做到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当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平昌关镇党委一班人引导全镇干群认识到,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抢抓市场占有率的举措,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该镇于1年前就推出了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发展“蔬菜之乡”为定位,实施“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稳步推广”的发展思路,并推行“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举措,使其尽快走上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强势发展之路。其发展特色产业的布局为,重点以土豆、莲藕等蔬菜种植和鳝鱼、鲶鱼等水产养殖同步发展的生产格局,将朱庄、王畈、李营、蒿林等沿淮村,发展为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带和种植基地;将灌塘、翟寨、母子河等村打造为莲藕种植基地;将陈店村及其周边区域定位为发展鳝鱼和鲶鱼等水产养殖基地。其生产基地建设的定位是,全镇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年均递增20%,较上年增长35%以上;着力扶持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种植千亩土豆生产基地、千亩莲藕种植基地和千亩水产养殖基地。要求全镇参与特色产业生产的农户要占总农户数的30%以上,特色农产品商品上市率在80%以上,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其龙头企业建设的实施规划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要尽快建立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并为其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的机制,为龙头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实施意见推出之后,能否咬定青山不放松,拿出强有力的实施举措,便是将事业推向前进的法宝。两年来,该镇党委、镇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激励产业发展的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集聚。同时健全营销机制,拓展市场占有率,规定凡符合四项条件的,镇政府便加大对其在财政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即获市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组织;规模效益突出的“千亩示范村”、“百亩示范组”及亩均收入较高的农户;产销成效显著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带头人和农技人员。为发挥能人带动效应,该镇实施奖励政策:对养殖鳝鱼的农户,每养1亩政府奖励1000元;对种植莲藕的农户,每种1亩政府奖励1000元;对种植土豆的农户,每种1亩奖励100元;对采用标准化大棚种植蔬菜的农户,每建1个大棚政府奖励5000元。同时,要求镇、村干部,每人要自选或联系1户种植户或1户养殖户,完成任务后,年终奖励200元。要求镇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贷服务。为促进特色产业形成集聚规模,该镇还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发挥农技站作用,切实抓好优良品种引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对农户不定期地举办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组织种植、养殖能手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实践;要求各村组均要建立或“千亩连片示范村”或“百亩连片示范组”,有效带动并辐射全镇特色产业朝着集聚的方向发展。该镇还强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走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营销之路。同时,建立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市场营销体系,为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市场服务。

创意绘蓝图,妙笔著华章。如今的平昌关镇,在镇党委一班人率领下,特色产业集聚区已成为独具一格的发展新格局。他们立志在成就面前不懈怠,并将以更加奋进拼搏的精神,再度谱写新篇章,倾心铸就璀璨夺目的绿色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