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峰
据《信阳日报》报道,今年以来,罗山县楠杆镇以开展“蹲农点、住农户、识农情、办农事”活动为载体,发动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了解群众思想状况,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
楠杆镇的这一做法,的确值得称道。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如果都能像楠杆镇的党员干部一样“蹲农点、住农户”,身体力行“往下扎”,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何愁干群关系不融洽?又何愁当地经济社会不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当前经济社会形势任务的变化,也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多往基层走一走,多和群众唠唠嗑,“坐坐他家的板凳,喝一口他家的水,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说的话”。
然而,这些看似平常而又简单的“基本功”,却在一些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中看不到了,在他们眼里,只盯着招商引资的数字变化;在他们心里,只想着如何向上争取项目。平时只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上网了解国内外大事,却不愿到基层群众中间走一走,久而久之,对群众的感情也浅了,能叫上名字的基层朋友也不多了。不仅如此,由于与群众打交道少,当出现一些上访的情况时,有时不能正确对待,理解少、埋怨多,甚至与群众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对守土有责的每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向上攀”,的确是分内之责,问题是自己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地方党委、政府所制定的决策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能否真正得到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实践证明,只有带着感情、责任和研究思考的问题“往下扎”,到基层一线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理出科学发展的路子,才能使所做的决策更加切合实际。
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子是关键。路子对头了,就能事半功倍;路子不对头,就会劳民伤财。由此可见,要想经济发展向上攀登,必须先联系群众往下扎根。只有这样,才能回答、解决好发展经济“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会不断增强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本领,才会把我们的工作干得更出色,才会真正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