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超
前段时间,小悦悦事件受到社会广为关注,引发大众对道德建设的思考。笔者认为,领导干部要当道德建设的表率。道德建设重在“官”。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或者在会上发言时,经常说的几句话是“要加强群众教育,提升大众道德观念”;“道德建设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一些群众因此发出质疑:好像领导干部除了指挥、引导公民提升道德观念外,道德建设与之无关——因为这些领导干部从来不告诉群众自己会怎么落实怎么做。
那么,是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道德就不需要建设了呢?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未必如此。一小部分干部不仅不能称为道德建设模范,而且还存在严重贪污腐化、欺上瞒下、见利忘义等问题,甚至可以用道德沦丧来形容。中央在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也就是说,道德建设,主体绝不仅仅为普通群众。
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在东方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在法律、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政治的清明与否很大程度上系于官员的品德、操守。清正廉明的领导干部自然造福一方,影响一方,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相反,如果官员放纵自己的私欲,官德败坏,便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的败坏。在本世纪初,发生在沈阳市的震惊全国的慕绥新、马向东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身为沈阳市政府主要领导,慕绥新、马向东由于官德败坏,不仅毁了自己,更严重的是带坏了队伍,败坏了风气。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平民英雄,更期待领导楷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他们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他们的道德水准理应比普通百姓更高一些,人民群众对他们的道德也有更高一层的期许。官气正则民风清,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高度。反过来看,在领导干部都不讲究道德的前提下,社会大众难道还会坚守社会公德?当然,目前社会道德主流还是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们干部队伍也是值得肯定的。
笔者认为,“官德”的培养提升,关键在于制度的约束,从体制上筑牢堤坝,使道德“软约束”上升为制度“硬杠杠”。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切实让领导干部“公开透明”;严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让无德干部没有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