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超

前不久,一则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它就是众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报载,10月13日下午5时,在佛山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汽车数次碾压,7分钟内从女童身边经过的18名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了路边。10月21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死亡。

读罢这则新闻,不由让人心情沉重。有网友评论,小悦悦之死,是大众自私冷漠的产物,是公众道德呈现整体滑坡态势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自私自利之风盛行。

文化是根,道德是魂。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社会文明与价值取向。文以载道,道在文中。这些文化都直接承载了中华民族勇敢善良、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怀。这其中,有对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歌颂,如岳飞精忠报国;有对尊老爱幼的博爱精神的推崇,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对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赞美,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有对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的褒扬,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仁、义、礼、智、信”,被奉为中国传统行为准则沿用至今。上述这些传统精神文化瑰宝与当代今我国确立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精神实质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遗憾的是,受诸多因素影响,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渐行渐远,逐步失去光环,与之相对应的是大众道德也出现诸多问题。譬如“毒奶粉”、地沟油、肇事逃逸、救助恐惧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道德面临的危机。这既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

文化缺失必然导致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断层甚至扭曲,当今社会出现的缺乏公德的事例让舆论常常感慨人心不古,社会学家们虽然把这些现象解释成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但这类“消极因素”恐怕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宽裕而自动消失。和谐社会不可能仅仅依靠现代文化来构建新的道德框架、凝聚新的民族精神,还要通过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就包括繁荣传统文化。一个文化强国,也一定是其国民道德高尚,“真、善、美”盛行,“假、丑、恶”难行的国家。

笔者认为,提升社会公众道德,须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抓起。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提升公众道德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