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认为,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的的超常教育与普通人无关,例如大学的少年班。然而,新的“超常观”使普通人也可实现天才梦。

“‘超常观’必须与时俱进。”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原世界天才教育学会会长吴武典表示。

吴武典指出,“近三四十年来,资优(超常)教育概念的重大演变,莫过于由狭义的‘智力优异’(高IQ)走向广义化和多元化,从注重少数的精英主义走向兼顾全民的才能发展。”

“所谓广义化,以美国为例,经过多年的演变,现在形成了对超常教育的新认识:‘资赋优异系指儿童或青少年在一般智能、创造力、艺术才能、领导才能和特定学科领域中,确证有高度表现潜力者。’”

“多元化,是指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论和耶鲁大学史坦柏教授的成功智能。两人都批评传统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能,寻求在实际生活里有用的智能,如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身体动觉、知己、知人等智能。史坦柏成功智能则是指学业智能、创造智能和实用智能的结合,认为只靠学业智能将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最后的成功,创造智能与实用智能比学业智能更能影响未来事业的成败。”吴武典说。

“这些与时俱进的‘超常观’,让我们看到人人皆有其天赋,只是类别不同,也使超常教育肩负起另一个可能:成就普通人的天才梦。”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说。

【摘自《光明日报》王庆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