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稻收割现场,王铁与东双河镇大吉门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周先俊(右二)亲切交谈。
本报记者 吴 菲 摄

本报讯(记者 吴 菲)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头戏。11月21日下午,市委书记王铁深入浉河区东双河镇、十三里桥乡,专项调研土地流转工作。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继敬,市委常委李湘豫,副市长郑志强参加调研。

土地流转是改革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目的

虽是初冬时节,信阳大地却生机盎然,广大农村处处涌动着改革发展的热潮。

东双河镇周庙村繁忙的水稻收割景象让大家既感到新鲜又觉得诧异——信阳的水稻早就收割完毕,这里怎么才收?王铁走进金灿灿的稻田里,一边察看稻粒的饱满程度,一边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原来,这里是大吉门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栽植的优质水稻——香粳。这种水稻亩产量高,市场价格高,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比市场价格每斤还高出两毛钱。

大吉门合作社的负责人周先俊向王铁介绍说,合作社实行订单作业、土地托管服务,目前已流转土地2万多亩。王铁仔细询问土地流转的过程,农民每亩地得多少钱,合作社收入如何。土地流转了,农民、合作社实现双赢,这笔账人们都算得清。当王铁问群众愿不愿意流转土地时,一位村民说:“我们情愿流转,土地包出去了,我们还可以打打工、搞点自由产业。”王铁说,小块土地不利于耕作,小田变大田增加土地面积在10%至18%以上。土地流转是改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目的。

土地流转农民受益,合作社规模种植优质品种也获益匪浅。了解香粳的品质、市场价格后,王铁以河南省原阳大米为例,鼓励周先俊创品牌、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农业产值和效益。他说,只有上规模、成品牌,才能有效益。同时,他要求农业、农机部门和浉河区扶持合作社做大,支持合作社流转更多的土地。

突出主业 扩大规模 拉长链条

十三里桥乡翔鸽岭生态农业园流转山林、土地2000多亩,建成了畜禽散养区、有机茶种植区、花卉苗木种植区、有机蔬菜瓜果区、餐饮休闲垂钓区等5个特色区,年创利润386万元。

该农业园位于浅山岭地带,进入园内,一口口万方大塘波光潋滟,散养于山林间的鸡、羊悠闲觅食。一排排猪舍建于山坡上,地势落差使得粪液自动流向沼气池,沼气发的电足够全园生产、生活需用。

“循环经济基本形成链条,发展势头很好,但是规模太小。”调研中,王铁对农业园的负责人周厚刚说。王铁指出,养猪市场潜力巨大,把养猪业发展好至关重要。当老周说,养猪有风险,前年就亏了一些时,王铁说,必须成规模,抗风险的能力才能增强,也才能保证效益。王铁向周厚刚指出了农业园今后的发展道路:突出养猪主业,扩大规模,拉长链条,发展相关产业。“靠住一个主业,不管风吹浪打,不管暂时盈亏,坚持走下去,最后肯定是赢家。”王铁的一席话说得老周频频点头。

对老百姓有利的事都要扶持好

在浉河区调研时,王铁还参观了东双河镇杜河新村和恒信发制品有限公司。杜河新村一期108套三层楼房年底全部交房,村支书左法军自豪地说:“全村准备建269套。我们给群众说了,房门里面的自己管,门外的路、电、灯、水等村里管。”新村建成后,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而且腾出500多亩耕地。王铁笑着对左法军说,村里的书记可以成大名,史来贺、吴仁宝都是榜样。你们干好了,老百姓会给你们树碑立传。

位于东双河镇双河村的恒信发制品有限公司年出口创汇400万元,用工500多人,各式各样的假发从小山村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参观时,王铁要求有关部门扶持好这一无污染、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项目。王铁说,建新村、建企业,都有利于群众改善生活,凡对老百姓有利的事都要扶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