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新型工业化是破解新老“四难”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为破解“四难”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装备等保障和支持,使我们的环境更宜居,生态更美好,人民更富足,社会更和谐。
新型工业化是科学发展的决定力量。新型工业化追求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加速科技进步的跨越式发展,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决定性意义。
(五)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我们体味过多少刻骨铭心的纠结,也由此催生出多少入木三分的感悟。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洛阳燃起共和国重组工业版图的熊熊火炬,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回郭镇,迸发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从坚持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工农业并举擎起“20面红旗”,到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从“农业先进、工业发达”迈出新步伐,到建立“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
当兴省之路逐步廓清,高擎工业主导大旗的河南人义无反顾地踏上推进工业化的宏伟征程。河南,已从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成长为世人瞩目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
食品工业兴工惠农,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二,“天下粮仓”嬗变为“国人厨房”;
装备工业创造卓越,中信重工、宇通客车、郑煤机……“河南制造”正装备中国、走向世界;
有色化工领跑业界,铝钼加工行业扛鼎,煤盐化工国内领先;
纺织工业华丽转身,棉纱产量全国第三,服装集群星罗棋布,郑州成为全国女裤之都;
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河南煤化跻身世界500强,平煤神马、双汇等“工业名片”更加闪亮,富士康、奇瑞汽车等大项目正加快推进;
……
今日之河南,正处于由工业化中前期向中期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其中一条弥足珍贵的经验就是:必须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富民强省的根本须臾不可放松。过去我们靠工业起家,现在靠工业当家,今后发展更要靠工业发家。
(六)“主导”面前有差距,成绩背后现隐忧。河南是农业大省,但农民增收缓慢;是工业大省,但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却离乡打工;是GDP大省,但人均财政指标却与大省地位极不相称……说到底,这些表象背后是工业硬实力不足,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在我们前进的路上,盘踞着低、弱、少、散、欠五大“拦路虎”。
产业层次低。资源环境约束紧,节能减排任务重,“原”字号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大路产品多,知名品牌少;
创新能力弱。研发机构少,科技投入不够,高新产业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很大;
工业巨人少。“灌木多,大树少”,论企业个头比不上东部沿海,每万人拥有民企数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布局散。统筹规划不够,低水平建设重复,“小而全”、“小而散”、“集而不聚”现象未彻底改变;
服务欠账多。主管部门撤并变化多,职能分散弱化,多头管、无人管,长期困扰着工业发展转型。
(七)这问题、那问题,归根结底要在领导方式转变上找问题。
对“主导”认识不深,视野不宽。习惯开顺风船对水下暗礁研判较少,在“紧运行”中对转型提升持续得不够;习惯于“点”式发展,不善于在集群发展、链式发展中寻找机遇、拓展空间。
对新型工业化规律学习不深,把握不力。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推进工业化,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产业和企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会“拿来主义”,不善于“借鸡下蛋”、“借脑生财”、“借梯登高”。
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不高。习惯于当“婆婆”,管得多,服务少;书面强调得多,深入落实得少;有的问题想到了,还没有去做,有的服务项目做了,但还没有做好。
(八)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提升工作理念,转变领导方式,扭住“主导”不放,带动全局发展。比一流省份,我们的差距在工业,出路在工业;找自身不足,我们的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
省长郭庚茂强调:“通过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九)做好新型工业化这篇大文章,重点要处理好“五种关系”:
发展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我省有基础、有优势,是“宝藏”,在某些领域是落后,但落后也意味着潜力和空间。新兴产业,我省有容量、有市场,是“希望”,高科技产业是“新兴”,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只要不是落后的,也是“新兴”。
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需要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传统产业的需求支撑,二者难以分割,不可偏废。传统产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做大总量与调整结构的关系。人口全国第一,工业总量只是全国第五,扩大总量仍然是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避免“下行不转”,防止“未转先倒”,既要做大,又要做强,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型;
承接产业转移与本地产业对接的关系。要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要立足当地实际,搞好融合对接,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生产网络;
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与要素集约利用的关系。认真研究“无地自容”怎么办、“无中生有”怎么搞?不能一边听任宝贵资源极度紧缺,一边挥霍浪费;
政府管理创新与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趋利避害用好虚拟经济。
(十)“三化”协调正春风,工业主导势如虹。做好新型工业化这篇大文章,当前要紧紧围绕“五个主导”,争创工业新优势。
(十一)科学运作求主导。顶层设计,科学操作,下大力气推进“龙头带动、错位竞争、技改提升、集聚集约”。
龙头带动,就是培育和引进两手抓,一手抓培育提升本土龙头企业,一手抓引进辐射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完善和中小企业配套,实现链式发展。
错位竞争,就是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引导各地选准、抓好主导产业,实施项目、品牌、创新、服务“四个带动”,实现特色发展。
技改提升,就是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链末端和价值链高端建设,节能降耗增效,实现精深发展。
集聚集约,就是增强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做强一批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基地,做优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精一批充满活力的特色园区,实现集群发展。
(十二)积极调整求主导。早调早主动,不调没出路。
做大高成长性产业。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为重点,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培育一批千亿产业集群,把食品、装备产业打造成万亿产业。
做优传统优势产业。以能源、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水平,开发精品、拉长链条,实现由卖材料向卖精品的转变。
做强先导产业。以基础条件较好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为突破口,加强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十三)开拓创新求主导。创新是发展的加速器、转型的助推器,要敢闯敢冒,先行先试。
两化融合是引领。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建设智能工业。
科技创新是引擎。加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运用和人才集聚,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质量品牌是方向。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要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全国性、世界性知名品牌。
机制创新是保障。以改革创新精神解决好工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让产业转型和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与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十四)克难攻坚求主导。要紧扣工业发展难点,迎难而上,抢关夺隘。
解民营经济发展之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形成百花齐放、万木争春的生动局面。
解煤炭安全生产之难。坚持强基固本、严格问责,坚决打赢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这场硬仗,持续提升煤炭本质安全水平。
解要素瓶颈制约之难。针对煤电油气运、资金等要素紧缺趋势,坚持开源节流,增加供给补缺口,综合协调强保障,通企业经络、壮产业躯体。
(十五)优化服务求主导。服务无止境,长效是关键。
以真情服务企业。构建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形成企业服务网络,实现有机构服务、有专人服务、有手段服务。
以真做服务企业。设立首席服务员对企业一对一贴身服务;开通服务热线架起政企沟通桥梁;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快速响应,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以真效服务企业。坚持“一企一策”、“一个项目一个推进机制”,具体抓、抓具体,营造“安商、亲商、尊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十六)中原大地正在奔涌着新的工业浪潮,她不牺牲粮食和农业,呵护生态和环境,她创造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丰富着中原文化的内涵,让中原百姓的笑容更加灿烂。
(十七)工业化激发人类创新创造的壮志雄心,工业化推动时代车轮滚滚前进。
沿着“三化”协调新型工业化主导之路走下去,必将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