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宪科
2009年4月22日,对信阳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信阳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省委、省政府的这一举措就像为信阳的经济发展装上了“助推器”,顿时,信阳人干劲更足了,办法更多了,脑子更活了。
让基层“动”起来
信阳被确定河南省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之后,如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首先得考虑让基层干部“动”起来,让他们改变过去的传统意识,切实把握好“两尊重一维护”这个原则,即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意志意愿,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此,市委、市政府在多次重要的大会上作“总动员”,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了省委、省政府这个举措及这次机遇对信阳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动员令下达不久,光山县江湾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筹建工作,当年5月份正式挂牌;浉河区浉河港镇四望山等6个村的茶农也在固始县一位女能人的带动下,成立了茶叶合作社。一时间,各种形式的养殖、蔬菜、科技、种植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让土地“转”起来
信阳成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后,许多县乡根据生产及经济发展条件,纷纷开始进行土地流转,分散的耕地逐渐集中在那些有特长、善管理的人手中,撂荒土地的现象没有了。
这是市委、市政府利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信阳农村发展寻找出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合作社拉动、机械化推动、惠农化促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目前,全市已流转耕地数百万亩,催生了一大批规模经营大户,其中有17个全国种粮大户。
息县彭店乡张庄村农民柳学友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经营了3000多亩耕地,通过土地整治,打井修渠、科学施肥、规范管理,使土地产出率提高10%以上,(下转第二版)风生水起正航时
(上接第一版)连年粮食产量都在250万公斤以上。对此,市委书记王铁高兴地说:“通过土地流转和整治,助推了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信阳连续5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产量占到河南省的1/10强。”
让死钱变活钱
过去农民要是想干点大一点儿的事,资金不足的话,多是在亲朋好友身上打主意借,到银行贷款那是最终的办法,如今,很多农民都可以到担保中心“借”了。
浉河区吴家店镇聂寨村农民郭勇几年前流转承包了2000亩经济林,一直想扩大经营规模,但资金不足成了“绊脚石”。后来在担保中心利用自己的林木所有权作抵押贷款,很快贷到了300万元,类似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这也是综合试验区开展之始信阳多措并举为农村发展“造血”的一个措施之一。出台农村物权抵押担保办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农村“五权”确权办证,把林权、农机具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搭建金融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让农民的不动产“动”起来,实现了小钱变大钱,死钱变活钱的目的。
只有创新农村金融新体制,才能激活起农民创业热潮。早在2008年8月,固始县就成立了“天骄银行”,随后又改制成立了县农村合作银行。为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资金需要,固始县还推出“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贷款、行业协会与助联保贷款、“及时雨”小额信用贷款、“心连心”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品牌,从而有效解决了农民在生产经营中资金短缺的贷款难题。
与之相应的是,一大批农民自己也创办了特色各异的“草根金融”,全市成立了300多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和1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每年累计发放贷款数亿元。
编后语:有一种目光能够改写历史,指引我们突破千年的禁锢,以远见颠覆传统;有一种智慧能够成就现在,支撑我们创造辉煌,以卓识重构时代;有一种灵魂能够创造未来,引领我们向着梦想起航,以生命影响生命!如今,信阳正以一种卓越的目光,凭借着超凡的智慧,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新的起点,谋求新的发展!
因为期待,所以关注。《解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信阳元素》系列报道结束了,但是关注的目光不会偏移、关注的力量不会削弱,更重要的是,我市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目标和决心不会改变。全市奋勇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