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郑州11月14日电(记者 双 瑞 李亚楠)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南村黄河风景区的仰韶彩陶坊,是仰韶文化发现地——渑池县做彩陶仿制工艺最早的一家。

它的主人,43岁的杨拴朝,对仰韶文化有着旁人难解的痴迷。他特选的手机尾号1921,正是考古界首次发现并命名“仰韶文化”的年份。

杨拴朝十几年前只是渑池县南村乡的普通农民,开过饭馆,农闲做过小买卖。如今,他已成为声名远扬的仰韶彩陶工艺美术大师,通过他的手,仰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仰韶彩陶从尘封的历史步入现代,让更多人得以体味彩陶意趣。

杨拴朝仿制的仰韶彩陶,得到多家博物馆的认可,瑞典东方博物馆收藏了他的曲腹盆,河南省博物院有他仿制的双连壶。有专家评价说,仿制彩陶很多,但都没有杨拴朝作品这种神韵。

渑池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境内有古文化遗址57处,古文物遗址26处。1992年至1998年期间,因要建小浪底水库,考古部门多次对南村乡的班村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批美轮美奂的彩陶。

“挖出来这些破烂的碎片,怎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杨拴朝萌生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复制彩陶,让仰韶文化通过彩陶传播给更多的人?

从1998年开始,杨拴朝尝试制作仰韶彩陶。动手时他很乐观,“无非是过去的盆盆罐罐,能有多难?”不到半年,他就做出第一件,但是无论取材、外形还是神韵,都与原作相去甚远。

杨拴朝拿着粗糙的作品去请教专家,走访陕西半坡、郑州大河村、山西垣曲等地,揣摩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造型、色彩变化,回来以后继续试制。“烧出来一看不是那个味道,立马打烂,坏陶器堆成了小山头。”杨拴朝说他一回想从前就心酸。

仰韶彩陶是几千年前的东西,重见天日仅仅几十年,现在一个农民想掌握这门工艺,有人说杨拴朝是神经病,亲朋好友劝他说“折腾不出啥”。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成功,“一种传播仰韶文化的使命感支撑着我,没有这种精神根本坚持不下来”。

2006年,杨拴朝终于成功烧出第一窑仰韶彩陶。

如今,杨拴朝的仰韶彩陶坊已经形成一个20余人的团队,开发出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大河村型、半坡型、马家窑型及马厂型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10余万件,成为全国最大的仰韶彩陶生产基地之一。

多年的制陶经验,使得杨拴朝对仰韶文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年11月在渑池举行的“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杨拴朝以唯一非专家学者的身份提交了一篇论文。

“不敢说懂,但提起仰韶文化,知道个七七八八。”杨拴朝声调平和、衣饰整洁,一股书卷气自然流露。他说这是作为渑池人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