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正在建设的石佛小学教学楼。

□本报记者 赵雪峰 文/图

10月26日,本报刊登题为《为了生命不留遗憾》的报道,讲述了光山县罗陈乡石佛村身患癌症的68岁老人向昭润,捐献20万元卖房救命钱,兴建家乡学校教学楼的感人事迹。该篇报道见报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对身为共产党员的向昭润老人这种乐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所感染,纷纷给本报来电向向昭润老人表示敬意,并希望了解更多石佛小学教学楼的建设近况。

昨日,记者专程赴光山县罗陈乡石佛小学作进一步采访。

石佛小学位于罗陈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如果不是光山县教体局的同志作向导,记者要找到这座小学肯定会大费周折。据光山县教体局的知情人介绍,石佛小学所在地在解放前叫石佛寺,饱受战乱的石佛寺在解放初期已是破败不堪。后经当时的人民政府整修,将该寺改建为石佛小学。60年前,孩提时的向昭润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两年学习时光。

一到石佛小学,记者便看到校园内教室后边竖立的脚手架和已建起的两人多高的建筑物墙体,数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砌砖、搅拌水泥。

“这所教学楼,设计为8间两层近400平方米。”石佛小学校长黄光义高兴地告诉记者:“如果老天作美,教学楼可在春节前建成使用。”

在场的罗陈乡中心校校长李如康说:“向昭润老人捐资助学的义举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他表示,将用向昭润老人的20万元捐款和县教体局拔付的22万元配套资金,精打细算,采购最好的建筑材料,并加强施工监管,建设全乡质量最好的教学楼,决不辜负向昭润老人的一片赤子之情。

听说记者来采访教学楼建设情况,向昭润老人也忙从家里赶了过来。他围着施工工地转了一圈,仔仔细细地查看了新砌的砖墙,嘴里不停地说着“不错、不错。”他还不时提醒正在脚手架上干活的工人注意安全。

当记者问起当初为何执意要把卖房子的救命钱捐给学校时,向昭润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走到一间教室门口,望着正在阴暗的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孩子们,轻声地对记者说:“就为了这些娃儿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们一样,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

采访结束时,已是夕阳西下,校园内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从教室里跑出来,有不少认识向昭润老人的孩子见到他,大声地喊着“向爷爷好”。此时的向昭润,满脸笑容、尽是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