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发亮 秦 旭

64岁的农民汪发林每天的工作是推着三轮车,沿着自己村里的道路巡查、维护、保洁。他所在的村是浉河区游河乡乔庙村,这条路一头连着312国道,一头连着乔庙村村民组。

11月2日上午,记者见到汪发林时,他正忙着捡拾道路两边的垃圾,三轮车里的垃圾已经满满当当。汪发林穿着统一配发的桔黄色马甲,戴着黄色帽子,三轮车后面很正规地喷着“公路管理”的字样。

“这条路可以一直走到南湾。”汪发林说。不过,他只负责其中的3.7公里。一年前,他当上了这条路的“护路员”,为此,他每月可以从乡里拿到500元报酬的80%,“余下的20%要到年底考核后再给。”汪发林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这条3.5米宽的“村村通”水泥路,在汪发林的打理下显得干净、整洁。不时有骑摩托的村民经过,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9月份的时候,把路两边的杂草砍了一遍,砍了45天。”从汪发林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护路的事很上心。“等树叶落的差不多时,用铁耙子把路两边耙一遍,就干净得多了。”看着路两边的落叶,汪发林盘算着。

一辆三轮车、一把扫帚、一把火钳是汪发林的工具。汪发林不停地用火钳夹起路两边的垃圾放进车里,一天下来能捡上一两车垃圾,一车有百十公斤。“现在的垃圾里面方便饭盒、塑料袋特别多,污染环境,不太好。”汪发林发出感慨,“还有市里的一些车,夜里偷偷跑到这里倒建筑垃圾。”老汪对此感到很气愤。

“老汪是村民组长,口碑好,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个合格的‘路长’。”乔庙村第一书记曾鼎对汪发林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