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2日电(记者 刘金辉)73岁的黄昌宗天刚亮就骑着三轮车走村串巷卖手工馍,卖完回家后,他便摊开画纸,挥毫泼墨。在厨房,馍香扑鼻,在书房,墨香四溢,这就是黄昌宗老人的生活。

“农商为养生,笔墨以娱情”,河南永城茴村镇茴村文化服务中心的这一对联道出了当地人的生活情景。在这个村庄,有1000多位像黄昌宗这样将书法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人,种地、做小生意是为了生活,研习书法是怡情、是养心。

也许在别的地方很难想象,骑着三轮卖馍的、开着拖拉机卖煤的、扛着锄头种地的农民拿起笔来,竟然能写出让人啧啧称赞的一手好字。在这个被誉为“豫东书法村”的地方,有7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8位河南省农民书法家协会会员,26位商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有被传为佳话的一家人:父亲杜起文、儿子杜强、儿媳张倩,都是中国书协会员,13岁的孙女杜立屡屡在全国少儿书法大赛上获奖。

黄昌宗是河南省农民书法家协会会员,从小喜欢书法,跟随茴村书法的创始人郑效治学习书法。他告诉记者,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纸和笔,就在和面的案板上铺上一层面,用手指练习书法。

现在,村里建起了文化服务中心,拥有多间书画室,提供免费的纸和墨,为村里热爱书法的人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文化服务中心里,55岁的杨峰有一间自己的创作室,名曰“布衣堂”,进门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他自创的诗:“耕田有闲醉书法,推敲诗联偶栽花。岂止阳春欣白雪,下里巴人乐更多。”他是个地道的农民,仅上过3年学,但他不仅书法功底深厚,而且经常是灵感一来,就能挥笔作诗。

茴村崇尚书法文化的传统已有上百年历史,生于1919年的郑效治是茴村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他擅长隶书和小楷,留下许多墨宝,尤以撰写汉高祖刘邦斩蛇碑、彭雪枫将军碑、鲁雨亭烈士碑等石刻碑文而享有盛誉。

现在,郑效治的学生杜起文、张文乐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已成为茴村书法的领军人物,他们都在永城市区开设了创作室,其书法作品也能卖个不错的价格。

茴村书法产生着发散效应,目前,茴村镇的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课,原本只在本村举行的书法大赛现在全镇爱好书法者都能参加,并不时邀请知名书法家现场指导,切磋技艺。

茴村的很多人都在城里办起了书法培训班,有的从业余走向专业,专攻书法,经营字画。

茴村镇文化站站长寇超杰说,茴村刚刚成立了翰缘书法艺术中心,用于开拓市场,并准备到大城市举办书法展,增大茴村书法的名气,让茴村书法不仅产生社会效益,也产生经济效益。

商丘市文化局局长高继锋说,要把茴村这种文化传统延伸下去,农民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要让农民的文化创作活力充分释放出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走基层 听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