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超

昨日,本报刊登了《为了生命不留遗憾》一文,讲述光山县罗陈乡石佛村68岁患癌症老人向昭润,捐出20万元卖房救命钱,捐建家乡学校教学楼的感人事迹。读罢文章,令人震撼,感人至深。向昭润老人以实际行动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公民道德应有的高度与力量,绽放出生命最为绚丽的光芒。

向昭润老人,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道德模范,是我们学习的道德楷模。

道德,源自人们对美好心灵的守望。道德的魅力,不仅在于能够释放出质朴的人性光辉,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人世间最可贵的爱与善,更在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为他人照亮前路,驱除黑暗。向昭润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捐资助学源自于他对知识的美好向往。他曾在家乡的石佛小学上过两年学,后因无钱交学费而辍学,学校成了他心中一直向往的神圣殿堂。因此,他立下誓言,一定要让家乡的贫苦孩子都能上好学。在生命的特殊时期,他感悟到什么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生,于是,他用行动诠释了他对美好梦想的质朴追求。这种追求不因风雨砥砺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蒙尘,总是在汶川、玉树、舟曲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关键时刻爆发出来,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中体现出来,塑造着时代的群体人格。

道德,成就人的精神高度与生命。在人们社会实践中,道德日渐升华为一种追求进步、崇尚文明的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每一个人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表现为当代公民对人文关爱、社会情怀的自觉担当。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就是道德,就是为他人奉献、为社会分忧、为国家尽责。正因有了这种精神,向昭润老人的生命才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以一个癌症患者演奏出荡气回肠的人生乐章。

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许多人对“雷锋”这个名字都非常熟悉,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还代表一种精神,即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可否认,近些年,“雷锋”似乎“老”了,学习雷锋的声音日渐微弱。有人说,在这个物质社会,“雷锋”已经“死”了。但是,向昭润老人以实际行动证明,在这个时代,雷锋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离不开公民道德与精神的推动。向昭润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上了一课。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和谐社会呼吁更多人的主动参与,共同绽放人性美的光芒,书写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