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再生水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湖面波光粼粼,一池碧水全部来自数公里以外的北小河再生水厂;通州区的凉水河橡胶坝,干净清澈的再生水随时准备流向下游的农田;朝阳区华纺易城小区,家家户户都是用再生水冲厕……

再生水即所谓“中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如何将城市排水管道中的劣V类水“变身”为干净可用的再生水呢?

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的熊建新副处长告诉记者:“现在对污水都要求深度处理,引进了膜处理技术,还采用了生物滤池、臭氧消毒等,都在推广使用。”

将污水处理后回用

“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GE中国研发中心熊日华向记者介绍道,“将成千上万根外观像面条一样的中空纤维膜放置在污水中,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分解净化污水。而每根‘面条’实际上都是一个精密过滤装置,将污泥、细小颗粒、细菌以及病毒等通通阻挡在面条之外,过滤后的干净水则通过‘面条’中央特制的细小通道收集汇总后进行回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黄霞介绍,MBR是一种新型高效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将水中的有害物质最大限度地去除,处理后的污水水质清澈,有机物含量极低,可以直接回用。

再生水利用仍需拓展

2010年北京市再生水年用量已达6.8亿立方米,绝大部分用于热电厂、农业灌溉、湖泊公园等用水大户。

而与普通市民息息相关的中水使用却很难推广,中水洗车也一直推广不开。

这首先是老百姓接受程度的问题。熊日华认为:“再生水难以大规模用于居民生活用水,主要出于安全性方面考虑以及受到大众接受程度的制约。”

“我们正在努力拓展再生水的使用范围,并对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出厂水质进一步提高,计划在2015年,北京市再生水使用量要达到10亿立方米。”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说。

【摘自《科技日报》管晶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