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民心为“风向标”,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今天开始,本报刊发一组3篇系列报道,从中可以看到市人大常委会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和建设魅力信阳的闪光点。这组报道分别是《破解城市“肠梗阻”》、《护好信阳“大水缸”》、《关注百姓“菜蓝子”》。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地处大别山区的信阳市也经受过如此“良心”的拷问:2005年7月10日,百年一遇的洪灾把信阳市区变成一片泽国,市中心城区降水量达213毫米,部分路段积水超过1米,约5000户民居、商铺进水;两年后的夏天,严重内涝再次重创市中心城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过亿元。

这种城市“肠梗阻”现象,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影响市民工作和生活的一大难题。

治理城市内涝刻不容缓!就在2005年7月10日当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铁璜紧急召开主任会议后,全体成员到市区黑泥沟、棉麻沟、化工沟和平西沟等7条内河以及13个阻水点现场察看灾情,探寻水患成因,并由此拉开了持续6年的跟踪监督。

2005年8月底,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治理市中心城区内涝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滞后;城市规模的扩大与防洪设施的承受能力失调;城区内河违章建筑拆除不力,阻水现象严重;财政投入不足,内河清淤工作几近停滞;新老城区排水管网衔接不通;新区的水系规划和分流措施未提上议事日程……随后,会议作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市区防洪排水工作的决定》,要求市政府用3至5年时间改变市区防洪排水能力脆弱的局面,再用3年时间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基本解决市区的内涝问题。

市政府迅速成立市中心城区内河治理指挥部,从2008年开始,分别从规划、拆迁、建设等方面着手,连续3年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并将内河治理工作列入政府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全力开展治理工作。为了跟踪问效,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市区防汛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决定》的贯彻落实。

随后,市政府和浉河区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完成了市中心城区黑泥沟等7条内河近25公里的治理任务,拆除重点阻水建筑物15处,改造桥涵44座,征地414亩,拆迁5万余平方米,基本实现市中心城区主要内河的治理目标,使市区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以前,一下大雨,我们就提心吊胆;现在,基本可以放心了,这两年都没有淹过。”“政府这几年真是下了本钱,动了真格!”2011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视察内河治理工作时,看到的是群众的笑脸,听到的是群众的心声。

目前,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作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第二阶段目标的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即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