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 炜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养路工,从18岁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公路养护工作,一晃都23个年头了,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能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年40岁的光山县北向店公路道班女养路工胡世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到的。

胡世德原先在光山县公路局所辖的重油厂工作,该厂在城区,离家近,工作较清闲,一些职工找关系,走后门,纷纷要求调到该厂。而这时,新建的光山县北向店公路道班正缺人手,该局就号召大家报名,胡世德不顾家人反对,舍近求远,主动申请到偏远的北向店公路道班做了一名养路工。

初当养路工,她很不习惯,每天与铁锨为伴、扫帚为伍,工作单调乏味,每当抡了一天的铁锨和扫帚后,胳膊就疼痛难忍,特别是春、夏季节,路肩上的青草长得特别茂盛,几十斤的割草机一背就是一天,这样的日子一忙就是几个月。每次下班回到家,她浑身像散了架,饭也不想吃,尤其是刚上班的头几天,一端饭碗,就手直哆嗦。爱人心疼,朋友劝,都不让她再干了。加之社会上对养路工存在一定的偏见,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远看像卖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公路段的。”面对人们的偏见,胡世德犹豫过,彷徨过,但她很快调整好心态,脏活累活抢着干、争着干。在道班里,她不仅是普通的养路工,还身兼道班的统计工作。每天下班后,别人都准时回家,她却经常加班整理当天的生产资料,做好生产日程。

宁吃千般苦,愿换万人欢;脏了我一人,换来路平坦。由于胡世德所在的北向店公路道班路段车流量大,大吨位的车辆多,路面的坑槽、沉陷等病害不断,养护任务十分繁重。盛夏,烈日炎炎,当人们在树下乘凉或在空调间里享受时,养护人员却要冒着酷暑修补路面;严冬,冰天雪地,当人们围着火炉取暖时,他们却顶风冒雪,疏通路桥上的积雪;农忙季节,当地农民为图方便,把稻谷放在公路上碾压,给司机安全行驶带来了隐患,这时,养路工们都是早上班、晚下班,确保路面干净、畅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苦点累点,都没有啥,这是我们所有养路工的职责所在!”已不惑之年的胡世德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很好。她还利用空闲时间为自己充电,钻研业务。虽然工作平凡,但她却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我价值,展示了一名当代女养路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