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记者见到翟普军时,他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敲鼓演唱。他说,认识他的人都叫他翟小五,由于家庭贫困,兄弟姊妹多,断断续续读了两年学的他便回家种田。过去的农村很少有娱乐活动,农闲时听听大鼓书,成了当时人们最好的娱乐和休闲。看着老乡们围着说书艺人,随着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表演,听众们都沉浸在极富传奇的故事里,和主人公一起悲、一起喜,他萌发了一个念头——拜师学说大鼓书,那年翟普军才7岁。
翟普军拜的师傅是当时信阳比较有名气的大鼓书艺人王宝财老师,这位师傅因为双目失明所以没有收徒弟。当时和王师傅同辈的大鼓书艺人早已是徒弟满门,也正是因为王师傅没有徒弟,所以对翟普军这个弟子格外看重。由于王师傅目不能视,而才上小学的翟普军也是识字不多,所以传授都是通过口授来完成的。通常一段故事,王师傅念一遍,翟普军就能记住八九分,念完第二遍,翟普军就基本能记住了。这也许是上天给予翟普军的特殊恩赐。
记住了唱词,还要学习打大鼓和敲链子,翟普军的天赋不仅仅表现在记忆力上,就连普通人一个月才能基本掌握的打大鼓和敲链子,翟普军练习半个月就能掌握。年仅11岁的翟普军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在师傅多年的教导之后,学有所成的翟普军决定离开师傅,只身独闯江湖。初夏的一天,艳阳高照,翟普军收拾好行头,来到了当时信阳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信阳市工人文化宫,他要在这里开始他的事业。
有一次翟普军走到一处陌生的路口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时,一个好心的婆婆关心地问:“娃娃你怎么不回家?”翟普军告诉她,他是说大鼓书的。这位婆婆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说:“你这小娃会说书?”翟普军自信地点着头,于是,一段小唱之后,翟普军的生意来了,从此他开始在婆婆的面馆里说大鼓书,每天只收1元钱,管吃管住。
在翟普军25岁那年,由于多种原因,翟普军放弃了闯荡,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活。翟普军患有夜盲症,妻子和老母亲也有病,儿子和女儿都在乡中心校上学,生活的艰辛都落在了这个中年汉子的身上。当烦恼苦闷之时,翟普军会唱上一段,这时的他就会忘掉一切,唱个淋漓尽致,好不痛快。
问起翟普军当下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把大鼓书传下去,特别希望能有机会给大家表演,不是为钱,只是为了心中对大鼓书执着坚定的爱。
当我们结束采访离开翟普军家的时候,大鼓声再次响起,唱腔回荡在整个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