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仁者乐山。仁者为何乐山,孔子的解释是“仁者静”,且因乐山而“仁者寿”。在这里,孔子讲的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其内涵博大、寓意深邃。笔者只想说在旅游中怎样认识山并享受游山的乐趣,且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

以山为乐而观山、识山、游山,把山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进而亲近或以道取利于山,古代的文人雅士自不必说,当代人更是热衷于此,无论文人学士、巨商大贾、官员职工,还是普通老百姓,只是他们爱山的方式和目的不同而已。既然我们都日益钟情于山,自当了解一点山为何“物”和“物”何所值的常识。

“山”字是最标准的象形文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之中就是直接写成山的样子,有石而高,挺拔出三座耸立的山峰。山在汉字中是“独体为文”的“文”,即文字的母体和部首偏旁,凡山之属,皆从山,结构出很多为文有意的山字。山也是神秘玄幽的中国古文化崇尚的东西,《易经》的八卦之中的“艮”卦即代表山,与天、地、水、火、风、雷、泽等并列,构成古人心中的万物。“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故而,于天地之间,山横空出世,孕育世间万物,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纵览风云变幻,既像一个包容一切的母亲,更像一个参透世事沧桑的老人,引来生生不息的人类去爱戴和尊敬。因此,自古及今,山都是令人尊敬和景仰的,成为尊严、稳固、巍峨的象征,宽厚、包容、仁爱的最佳喻体。皇帝封禅,文人兴怀,痴男怨女山盟海誓等,都要以山为至高无上的图腾,去表达威仪、情怀、忠贞之类的寄托。

缘于此,孔子才说,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乐于见到它呢?这是因为山上草木繁茂,鸟兽成群,人们所需的很多东西山上都出产,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却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给予。山还兴风雷、做云雨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露以惠泽万物,万物因之得以生长,人民因之得以饱暖。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见到山的原因。

《诗经》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管子也说:“平原之隰,奚有于高?”古人还说“山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其实,无论大山、小山,有名的或无名的山,都有值得游览和学习的地方,因为,在有心人那里,“山”已不是那座自然的山了。所以,看山只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不只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那么,去游山吧,无论身心,都会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