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10月16日,当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播发后,红旗渠精神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激荡人们的心胸。文章对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概括、提炼和阐释,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广泛共鸣和回响。

河南各界人士表示,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永葆理想“蓝光”,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

鲜活的面容 精神的史诗

16日,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是在参加完一次会议后从网上读到这篇文章的。夜晚,在赶回林州的路上,郑中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同参与采写稿件的新华社记者通了话。

他说,这是一篇鸿篇巨制,是民族精神的史诗。文章从大处着眼——从红旗渠精神、民族精神对当代社会昭示的高度,进行一次探寻、挖掘和呼唤;又于小处落笔——从当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红旗渠人事迹写起,小中见大塑造群像;既有史诗的辽阔,又具新闻的真实,对当代中国的伟大复兴,从精神层面上进行了一次阔大的追寻和准确的回答。

“这篇稿件第一次提炼出了当代红旗渠精神,是对过去的总结和传承,对当代的昭示和鞭策,对未来的警示和引领,读后很受感动、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反复研读报道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喻新安一连用3个“很”字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表示,省社科院近期将召开专家研讨会,深入研究当代红旗渠精神对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前不久,历经5年打造、五代演员同台演出的话剧《红旗渠》在郑州首演引起巨大反响。河南省话剧院书记、著名导演李利宏说,稿件读来十分亲切,记者的采访非常深入。为了重排话剧《红旗渠》,他和主创人员无数次地到太行山体验生活,到过桃花洞村、吃过桃花嫂子的面,但没有了解到她本人的故事,而记者却走进了“桃花嫂子”申兰英、老支书张福根、郭变花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层面,塑造了林州人的人格魅力,看了令人心动。

正在豫南农村巡演的《红旗渠》剧中杨贵扮演者吴广林,通过手机读完了这篇稿件。他说,此时的心情和首演成功时一样感动、震撼。一群从历史隧道中走来的鲜活人物,他们的使命和担当催人泪下、促人奋进,时代呼唤当代红旗渠精神。

1986年出生的温振,因为受到焦裕禄精神的感召,大学毕业后自愿到兰考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告诉记者:“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实质都是奋斗为民,都燃烧着不灭的理想之火,这种精神放到任何一个地方、国家和民族,都能引领人民改变自己命运。”

越是强大富有 越不能丢弃精神

在16日召开的林州市“读文章、谈感受、话发展”专题座谈会上,林州市委宣传部部长路德军毛遂自荐领读了这篇长达万字的文章。他说:“文章中写的是我身边人、身边事,我能触摸甚至呼吸到这种精神的力量,感到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中流动。‘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这就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焦裕禄女儿焦守云说,物质社会发达后,精神的动力更加重要。不管是焦裕禄精神还是红旗渠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听到重修红旗渠的消息,我很高兴。”焦守云说,“我觉得重修红旗渠不仅仅是为了引水,还是对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的最好的纪念,虽然现在的条件可能没有那么艰苦,但是那种可贵的精神仍然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太行山出林州往南,来到辉县市境内,这里有一个同样缺水的张村乡裴寨村。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裴春亮2005年高票当选村支书,参观过红旗渠的他豪情万丈,经过2年多的不懈努力,解决了群众用水难。他说:“有太行儿女创造的红旗渠精神在,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这种精神什么时代都不能丢,也不会丢。”

今年5月5日,到上海参加完全国大学生“党史我来讲”活动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在几位大学生的陪同下,登上杨浦大桥,拿出从家乡河南省林州市带来的两塑料瓶水,深情地倒入黄浦江中。张买江自豪地说:“红旗渠水汇入黄浦江水,愿它们长流不息。”

张买江说:“我家三代人都同红旗渠联系在一起,父亲修渠牺牲后,我去修渠,现在我儿子在管护红旗渠。我想,只要我活着,我就要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在坚守中高扬 精神是干出来的

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闪闪发光的精神必须落在地上,只有实干才能给精神注入新的生命力。作为红旗渠精神的源头,时代精神有标本,林州能守得住、立得住吗?只有靠干,靠干群再凝聚、力量再爆发、奇迹再创造来做一个响亮的回答。

东姚镇石大沟村党支部书记郭变花说:“石大沟是山区,原来是万亩荒山,这几年植了点树,但离进一步开发的要求还有很远。我的最终梦想是把石大沟建成一个生态旅游公园。我都快60岁了,这几年干得非常累,但干到这一步就放弃,梦想实现不了,不就是前功尽弃吗?我要对准石大沟发展的目标,继续用红旗渠精神激励自己。”

林州的“钢铁大王”李广元说:“对比这篇文章提炼出的当代红旗渠精神,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我生在林州,只有努力工作,做我该做的事。我总觉得我做的事很平凡,还要向别人学习。”

并不识多少字的白泉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根在听完文章后说:“写得很好啊,让人有劲儿。”但他马上话锋一转,“咱跟一些先进的村子比起来,差距很大;还得干,只要我还活一天,就得干下去,把村里的旅游搞起来,把白泉的粉条做成名牌,要给老百姓发工资!”说到这些梦想,他的语调格外高。

郑中华说:“历史昭示未来,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毫不畏惧。”

长期从事红旗渠事迹讲解工作的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蕾说:“看完这篇文章,心里仿佛注入了一种力量,我要不断提高自己,把红旗渠精神告诉更多的人。”(参与采写记者:林嵬、桂娟、张兴军、李亚楠、刘金辉)

(新华社郑州10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