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蜿蜒太行绝壁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山之巅。今天,无数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者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新华社记者 赵 鹏 摄

□新华社记者 李从军 刘思扬

朱 玉 赵 承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

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下转第四版)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上接第一版)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

《林州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

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三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一百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

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

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小标题)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以下为楷体)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以上为楷体)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

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厂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

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

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