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宗和 姚广义
在平桥区陆庙村采访,提起养鱼,人们都会夸村民王清山:“他是个能人,有技术,会养鱼!”
在平桥区委宣传部一位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日前驱车来到了王清山家。王清山,四十多岁,看上去有些苍老,言语不多,但给我们的印象是憨厚、朴实、能干。
王清山家在陆庙村万亩生态茶园的山坡上,两排平房,院子不大,屋后是山,全是茶树。屋前是一片洼地,有几个鱼塘,大一些的鱼塘一个,有10多亩;小一些的鱼塘有五六个,每个不到一亩地。据王清山介绍,这些鱼塘都是他家农田改建的。
王清山养鱼有20多年的历史,除屋前几个鱼塘外,他还承包了一个水库,约200亩面积。“我每年出售成鱼2万多斤,卖鱼苗20多万尾。年毛收入10多万元,纯利也就三四万元吧。”王清山带我们到他的鱼塘边,指着鱼塘说:“那大的鱼塘是养成鱼的,旁边几个小一些的是养鱼苗的。我养鱼从不用带化学成分的饲料,而用农家肥,鱼的品质好,我的鱼好卖,人们都爱吃我养的鱼。”我们看到,在他的鱼塘边还有明显的倾倒农家肥痕迹。“倒农家肥有讲究,多了太肥会呛着鱼,鱼会死的,尤其是鱼苗,而少了不够鱼吃,影响鱼的生长。”王清山说。
“你是到年底集中打捞到集市上卖,还是……”没等我们说完,王清山说:“平时就卖,有空就打捞一些到市内卖。”
农村好多鱼塘边总是会有小屋、棚子等看鱼人住的地方,而王清山这里没有。“你养鱼不看啊,会不会有人偷鱼?”“我从来不看,现在社会平安,没人偷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