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中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一个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农村的综合改革更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随着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启动和深入,中国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和浓缩,将有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逐步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产生巨额的社会信贷缺口。“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就要用金融杠杆撬动三农改革,用新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实做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正确道路上。
规模化之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管理问题,再者是农业问题。在谈到农业问题时,又说:“中国的农业问题出在以粮为纲上,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化经营上,这是一个更长久更艰巨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升,现有的小农经营模式不但阻碍了技术的进步,也严重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商业化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改革的一大瓶颈。在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不到2亩,而已有的技术水平人均可以耕种50亩以上,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的美国,人均可耕种上万亩。农业规模决定农业收入,分散化的经营使得劳动生产率低下,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得到发挥。再者,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我国农村又具有人多地少的特点,因此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一直很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实现规模经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解放人力资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金融杠杆的撬动。
在农业主产区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
只要将资金链盘活和充分运转起来,就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拥有的各种资源优势,让资源活泛起来,也让地方经济再次活跃起来。这就是用金融手段活化各种生产要素,现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年轻人涌入城市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居住并负责经营土地,不仅导致了劳动效率低下,农民不断向城镇聚集,客观上又要求土地规模化经营,为了鼓励通过交易解决土地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土地交易所,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若发生土地纠纷,农民自己可以通过土地交易所来解决。比如在河南安阳县,当地农民还成立了“土地法院”,发生土地纠纷之后,农民派几个代表,在交易所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改变了农民只围着自己的几亩几分地转的局面,把大面积土地承包给那些善于经营的农民,以前几十、几百个人干的活现在只要几个人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也必然释放出很多劳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的扩张仅仅占用了5000万亩的国土空间,而农村的无序扩张则占用了2.5亿亩的国土空间。据调查,农村人均生活占用的国土空间要比城市大十几倍到几十倍,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需要重绘农村改革新蓝图,鼓励农民进城。要使农民进城,第一,要合理安排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流转市场,农民通过承包地和宅基地市场转让自己的土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住宅,使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第二,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传统的“农转非”的瓶颈,只要有固定居住地和稳定职业的农民都可办理城镇户口,改变城乡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不再对农民进城进行户籍限制,逐步使城乡社保一体化,使进城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待遇;第三,政府在财政方面必须投入专项资金为进城农民进行补贴和补助,还要加强城镇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农民生活条件切实得到改善;第四,政策上鼓励并加强二三产业的配置与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关键问题就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最首要的就是就业问题,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创业,吸纳农民工进城务工,同时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不仅能集聚人口,稳定城镇规模,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降低成本、发挥规模经济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还要结合当地特色,因地指引、合理规划,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真正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启动金融工程,推动农村改革
农村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向城镇化迈进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而他们又在生活、生产、医疗、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资金需求,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建立农村银行就是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截至去年年底,我国还有2312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发展薄弱使得农民资金缺乏,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创业热情也受到打击,农民积极性严重受挫,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因此,农村需要新的资金来源,发展新的金融机构,不断吸引境内外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三农,经营上更加灵活多样,切实解决了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要求。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小额贷款、快速流动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不断扩大农村银行覆盖范围。同时,针对农民的资金需求量小、业务分散、交易成本高、还款能力差、缺乏担保抵押物品等特点,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民的资金需求,降低交易成本,寻找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展小额贷款就是解决农民融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我国的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小额贷款余额达到1975亿元,当年新增贷款1202亿元。面向农民的小额贷款业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却也受到了一些制约,因此,无论是政府、农村金融机构、还是农民,都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小额贷款大范围应用。
以资金链实现三园互动
乡土文明的终结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中国现有的技术条件,单一的生活组团需要有40万以上的人口作支撑,产业的集聚、人口的流动和区域的特色化重塑着我国的经济地理。“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增长率每年要保持在2%之间,这样每年会有一千多万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如何集约使用、产业如何集聚创新、人口如何集中发展成为问题的关键。既要推进城市化的速度,又要提升城市化的质量,走城乡统筹型、权利平等型、环境舒适型、生态良好型、智慧节约型城市化之路成为选择之必然。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建立创业园、培训园、安居园,真正实现三园互动,才能真正做到以创业园解决就业问题,以培训园解决技能短缺问题,以安居园解决农民工的城市住房和生活问题。由规模化解放出的劳动力就可以进入创业园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对于那些缺乏技术的劳动力,就可以先进入培训园,直接从职业入手,针对社会最需要的技能进行培训。而安居园则把这些创业者和培训者吸纳进来,同时吸纳他们的孩子和老人,在城镇中建立幼儿园、学校,真正把农村人口聚集在城镇,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民身份的切换以及产业的集聚,农村城镇化,真正实现现代化。
构建一流的资金平台、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产业催化功能、创业示范功能和聚集功能。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土地经营规模化、农村人口城镇化、城镇经济产业化,实现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这是中国三农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为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统筹城乡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进步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摘自《中国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