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古光州的弦山紫水以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日前,记者走进光山师校,看到操场上站满了正在做课间操的学生,节奏欢快的音乐和蹦蹦跳跳的孩子们使校园里充满了生机。这景象与记者心里那种“进修校”就是“静休校”的想法截然不同。

看到记者眼中的疑惑,早已等候在门口的黄福德校长告诉记者:“这是我校在办学多元化、功能多样化、服务社会化办学理念指导下,引进社会力量创办的司马光外国语小学。可别小看了这个学校,现在已有在校学生1200人,可以为600多名留守儿童解决义务教育和住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状况。”

校园里,阵阵香气扑鼻而来,顺着香气走进办公楼,只见每层楼的走廊上都摆放着几盆米兰,记者不禁想起儿时的童谣:“老师窗前有一棵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黄福德介绍,近年来,光山师校抢抓该县东城新区开发建设机遇,整体搬迁至东城新区,重新建造了一所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规范化、示范性新师校。“我们要把光山师校打造成学园式、乐园式、花园式学校。现在我们的学校可是环境优美,四季常青,处处花香呀。”黄福德如是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教师进修学校最火暴的时期,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达标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转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新阶段。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众多县级进修学校的作用被淡化,业务被分化,功能被弱化,地位被边缘化。不少进修学校或被撤销,或被兼并,或名存实亡。人们说:“进修校”成了“静休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光山师校努力有所作为,以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主业,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方面寻求发展空间,大力拓展办学领域。

“既要种别人的田,也不荒自己的地”,经过冷静思考后,全校师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近年来,光山师校在搞好教师教育的同时,与西南大学、河南省教育学院、中央电大、省市电大、郑州大学、信阳职业教育学院等十多家高校联合办学,招收成人本、专科学员。学历教育涉及社会各行业,并和社会需求密切挂钩,服务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学历培训的政策优势,给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为“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