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海洋 吴 菲
王店乡距离淮滨县城30里。日前,记者一行从乡里出发,走了30多里,经沙坝、李香铺、袁店3个村,到了该乡最偏远的胡垴村。
“偏远”指的是地理位置,绝不意味着落后。“村村通”贯穿4个村,道路平坦,路旁座座造型别致的乡间别墅,一家赛过一家漂亮,那都是农民自建的房屋。“这条乡间道路简直就是观光路”、“信阳的农村变了”、“淮滨农民真富起来了”,路上,记者一行由衷地赞叹农民今日的富足生活。
这条东西向的“村村通”路叫向阳路,路如其名。走在这条路上,令人心情舒畅。向阳路在胡垴村卫生室门前戛然而止,这条路右边1200亩的田园就是黄永业、王莫荣夫妇11载拓荒不止的大农场。
大农场地处白露河滩区,11年前,这里沼泽遍地,荒草丛生。11年后的今天,这里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千亩良田。
黄永业身材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声如洪钟。站在水泥晒场上,眺望收割在即的稻田,黄永业充满收获的喜悦。与记者谈起垦荒的历程,黄永业自豪大于艰辛。
毋庸置疑,黄永业、王莫荣夫妇是有胆量、有思想的大能人。上世纪90年代,他夫妇俩在河滩养鹅,并开创了活拔鹅绒这一副业,手上有了一些积蓄,率先富了起来。“到现在,村里还有几十人从事这一副业,都是我带出来的。”黄永业对记者说。而从2000年开始,他夫妇俩瞄准了方圆1000多亩的大荒滩,并在别人的不理解中承包了滩地,开始了垦荒之路。现在流转土地已不算新鲜事,而在10多年前,有如此眼光和勇气,让人不能不佩服他夫妇俩的魄力。
十一载耕耘不寻常。头3年,黄永业投入二三十万元搞淡水养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接下来的3年里,黄永业由淡水养殖转为种莲子,每年收入20多万元,可黄永业仍觉得还没有找到对头的发展路子。
从2006年开始,黄永业下工夫对滩地进行改造,耙土整地,筑埂拦水,铺设涵管,把草坡和荒滩变成了粮仓。现今的1200亩地,850亩种水稻,200亩种莲藕、养鱼,还有150亩经济林,等水稻收割后,再养鹅。
眼下正是收获季节,一望无际金灿灿的稻田,荷塘里鱼儿跃过莲蓬,高大的杨树枝叶舒展,田园景象让人疑入仙境。“若是夏天,荷花盛开时,这里还美。”黄永业说。对自己亲手开垦出来的这片土地,黄永业充满感情,联想到沼泽变“钱罐”,他为这个大园子起名叫金湖园。
把无人问津的荒滩“打扮”成世外桃园,靠的是勤劳和思路。2006年至今,黄永业在这片土地上投入了近百万元,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者问黄永业这几年的收入,他说,一年四五十万元,旁边的村干部连说“保守了,保守了”。收获不仅是物质上的,早在2007年,黄永业的妻子王莫荣被团省委表彰为“河南省种粮女状元”,去年,黄永业光荣地当选市劳模。
创业路上历经艰辛,年近五旬的黄永业没有满足现状,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大无畏的精神永往直前。他计划建个排灌站,这样,收了水稻之后还可以种一季麦子,收入会更高。“现在政策好,县、乡各级大力扶持,再整个千把亩地,我还管干。”说到这里,因为不小心暴露了“野心”,黄永业有些不好意思笑了。
土地对人类的回报是最丰厚和无私的。我们衷心祝愿黄永业夫妇在拓荒、创业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