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浉河区湖东办事处报晓新村社区休闲广场上排练快板《夸女婿》的老年人。 常 征 摄 |
□本报记者 常 征
通 讯 员 管建平
“新时代新风尚,男孩女孩都一样……人家的儿子咱没养,可比亲儿还要强……”9月24日,记者循着那节奏明快的快板声,来到浉河区湖东办事处报晓新村社区,入口处赫然竖立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牌子,让记者顿感一种浓厚的尊老爱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文化养老是报晓新村社区养老的特点之一。吸引记者目光的,不仅仅是宣传标牌,休闲广场上,几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持竹板一字一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排练,更令记者迫不及待地向社区党支部书记徐辉打听原委。“不少老人爱打麻将,你们咋不打打麻将?”“那有啥好!人老了,就是要活动活动筋骨,搞一些文体活动,生活充实了不生气,身体健康了不受罪,孩子们不受累,一点也不孤独。”面对记者的疑问,快板书《夸女婿》的作者、表演者之一的毛桂枝老人快人快语。虽是古稀之年,看上去她顶多也就50来岁。
徐辉告诉记者,由退休赋闲在家、身体条件允许、有一定兴趣爱好、乐于发挥余热的社区老年朋友组成的报晓新村社区老年文艺宣传队,自打组建以来,基本上没闲着,周一唱歌、跳舞,周二学习书法和剪纸,周三训练盘鼓,周四培训插花,周五练习腰鼓……老年文艺宣传队队长刘富云接过话茬说:“看看,我们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吧,每天从不间断。”“六一”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期间,在队长刘富云的带领下,她们把自己精心编排的节目奉献出来,在市区各种公益宣传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中,随处可见她们的身影。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大型商场、超市举行的各类商业庆典活动,也少不了他们去助阵。刘富云满心欢喜地说:“和这些老姐妹一起很充实、很快乐、很满足,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老!”
9月25日下午,走进500平方米的报晓新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发现这里有排练厅、健身房、棋牌室和图书室、阅览室等,不少老人在打麻将和玩扑克,来到休闲广场,只见几名手持鼓杈的老头老太太正在进行盘鼓训练……看到徐辉陪记者过来了,一位老人放下手中的家什说:“徐书记,盘鼓队的指挥旗该换新的了!”“没问题,把尺样给我,做好了给你们送过来。”一求一答,几位老人们的脸上乐开了花儿。
不仅仅是文化养老,精神养老也是报晓新村社区养老的特点。据了解,成立于2004年的报晓新村社区,是全市最早建立的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管理较为规范的新型封闭式住宅小区之一。目前,社区2012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120户、176人,其中空巢老人4户7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25人,全部建立有个人信息档案。
报晓新村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应运而生后,志愿者队伍发展到85人,其中21名志愿者本身也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服务形式,重点为社区内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等养老服务,并在湖东党工委、办事处的积极协调下,与市中心医院、一五四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等建立长期联系,定期免费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健服务,逐个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103岁高龄的老大娘陈大英,子女年事也高,无暇顾及她。为照顾老大娘,报晓新村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指定朱传云、方思云等志愿者,实施“多对一”志愿服务,轮流值班,帮其洗澡、扫房间、洗衣服、晒被子,为百岁老人日常生活起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服务。徐辉说,上个月,老大娘103岁生日那天,社区20余名志愿者为老人送去生日蛋糕和鲜花,并全部到场为老人祝寿,社区其他7名空巢老人的生日全都是和志愿者们一起度过的。报晓新村社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湖东办事处主任华运君说,我们以报晓新村社区为试点,老年人协会、志愿者服务站、空巢老人之家“三驾马车”齐驱,充分整合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针对不同老龄群体的兴趣爱好、活动能力和养老需求,推行以精神追求为主、生活照料为辅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尽可能地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老有所享的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
【记者点评】当前,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口老龄化和随之而来的老人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应对这一社会现象?精神追求为主、生活照料为辅,这是浉河区湖东办事处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