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正国 赵雪峰

利用自家猪场的粪便发酵生蛆、养蚯蚓,用蚯蚓、蛆这些高蛋白虫体养鸡;用猪场产生的垃圾做沼气,再用沼液灌田养藕。

“这一循环体系既确保生态种养的无公害性,又能高效利用资源。”5年前在熊广群头脑中勾勒出的这一美好图景,眼下已逐步变成现实。

熊广群是浉河区五星办事处琵琶山村的农民。2005年5月,在外打工多年的他,用辛勤挣得的200多万元回乡办起了种猪繁育场。几年来,在办事处和村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的生态种养链条越拉越长,并牵头成立了琴牧源良种猪繁育合作社,通过技术带动,目前已发展4个养殖场,年繁育母猪400多头,出栏种仔猪6000多头、商品猪2000头。他投资390万元的大型沼气池项目已基本建成,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零排放养殖。

昨天上午,在熊广群的种猪繁育基地,记者亲身感受到,身在猪场不觉臭,菜地花圃香气浓。熊广群乐哈哈地说:“如果你们夏天来,定让你们这些大记者在我的荷塘边拍个够,那连片的荷花开得好喜人。”

熊广群的生态种养基地只是琵琶山村发展生态经济成果的一个缩影。早在2005年,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就意识到,村民们虽然是种植蔬菜的好手,但随着城里人对蔬菜质量、品种要求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再按传统种植方法,想增加收入很难。于是,在带领广大菜农到外地考察的基础上,村“两委”提出了“创绿色品牌,生产无公害蔬菜,走种养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规划了集中连片的2000亩蔬菜保护地,并主动联系科研机构派人作技术指导,聘请专家对保护地进行检测认定,使6种蔬菜顺利通过农业部检测,被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准许使用“GBC(无公害)”标志。

“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可不得了啦,从此琵琶山村的蔬菜成了各大超市的抢手货,连武汉、郑州的超市都来这里预订蔬菜。”五星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琵琶山村党总支书记徐启顺说起这些,高兴起来合不拢嘴。

高兴起来合不拢嘴的还有全村的菜农和养猪、养鸡专业户们。通过发展生态种养业,村民人均年收入8500元,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全村农户的一半以上。仅种植无公害蔬菜一项,全村年产值就有2000多万元。

记者在这里看到,来琵琶山村上门收购猪、鸡、蔬菜的车辆络绎不绝。“要知道,全村成规模的养猪场就有100多个、养鸡场30多个,每年给城里人提供3万头生猪、800万斤鸡蛋,对于一个行政村来讲,可不是个小数目。”陪同采访的浉河区区委书记霍勇对琵琶山村的家底,摸得十分清楚。

采访结束,记者登上观音山上往下俯视整个琵琶山村,但见绿色连绵,山路蜿蜒,荷田相连,鸡鸣声声,辛勤的农民们在绿茵如盖的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好一幅美丽的和谐画卷!

琵琶山村的生动实践证明,生态化应成为农村种养植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