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计件工资,所以王师傅利用农闲时节到窑厂多干点活。图为王师傅在给半成品的花盆画上装饰图案。本报记者 郝 光 摄

□本报记者 郝 光

“年轻人都想往外跑打工挣大钱,不肯学制陶这样又苦又累还不挣钱的手艺。我以前收过三个徒弟,现在也都没能坚持下来。我们都老了,等我们干不动的时候,这门手艺也就没人会了。”已经快60岁的王师傅告诉记者说。

在固始县的段集乡公路旁有一个近200年历史的老窑厂,叫老缸窑。窑厂很简陋,烧制的也仅仅是一些日用的陶器,谈不上多大的规模,但是在摄影发烧友的圈子里却名气很大,也吸引了不少本地和外地的影友们前来拍摄。厂长王世贵告诉记者,这里兴旺的时候工人上百人,而现在也就仅仅剩下了十几个老工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也都在60岁左右。“这最后一批老工人如果走了,这门手艺也就没了。”王世贵叹道。

9月18日,记者带着对这个小小窑厂的好奇,来到这里一探究竟。在当地影友的指点下,我们沿着信叶路一路西行,在段集乡附近一条不起眼的岔路口上去,停车下来一转弯,眼前豁然一亮:只见不大的一块空地上堆满了盆盆罐罐,远处则是用稻草搭顶的一处处破旧草屋。朋友说,这里就是工人们制陶的场所了。

住在附近的村民告诉我们,由于是秋收时节,工人们大都回家收稻子去了,整个窑厂静悄悄的,没有了平日的热闹劲。我们扛着照相机正在盆盆罐罐中徜徉的时候,从一间草屋里走出一个身上溅满了黄泥、围裙已经看不出颜色的老师傅,显然他对扛照相机的人已经见多了,眼里并没有惊奇的眼神。他告诉我们,他姓王,以前在村办的厂里上班,后来窑厂经营不下去了,被现在的厂长承包后,他就到这里来上班了。其他工人师傅的家离这都比较远,只有他离得近些,因为天阴没有收稻子,就到厂里来把手里剩下的活再做一些。“信阳烧制土陶的窑厂不多了,过去有一些也都倒闭关门了,现在只剩下我们这儿的老缸窑,听说潢川县和商城县还有两个。”说这话的时候,王师傅也显得很无奈,“虽然现在社会发展了,很多日用品都有了替代品,但是农村用的许多东西还是陶器,比如说熬药的陶罐、在炭火上炖肉的沙罐、腌菜的坛子、装水的水缸等。”

王世贵厂长说,窑厂生产的陶制品大都销往安徽、湖北等地的农村,窑工们也都是以前村办窑厂留下来的老窑工,他们的收入都是计件工资,平均下来一个月每人也能拿到上千元的工资。但是制陶既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体力活,需要有一个好身板才行,而这些窑工一天天老去,又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传承百年的老缸窑也将一天天没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