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宋丹(中)在给村民们传授养殖技术。 |
□本报记者 赵 锐 文/图
在平桥区明港镇段湾村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养鸡场。提起这个养鸡场,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这里的每只鸡都能得到“贵宾式的待遇”,“鸡倌”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的名字叫宋丹。
9月11日,记者随明港镇党政办秘书小杨,乘车前往宋丹的养鸡场。宋丹的养鸡场位于明河岸旁,占地只有10余亩,在稻浪滚滚的庄稼地里,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无烟工厂。空旷的养鸡场里有四根自动喂水器,按照肉鸡生长阶段调整高度,数千只喂食桶放在喂水器旁,需要进食时,可自动“冒”出一定量的饲料。养鸡场里有六大一小7个大风机和和10个大暖气片,通过一个“智能电脑环境控制器”自动调节温度,养鸡场内24小时保持恒温。真是现代化的养鸡场,怪不得乡亲们都说宋丹养的鸡享受的是“贵宾式待遇”。
提起怎么想起养鸡这事,言语不多略显憨厚的宋丹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自己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2009年来到平桥区明港镇担任大学生村官,每天除了抄抄写写、跑腿打杂外,私下里总琢磨干什么能带动老百姓致富。2010年市委书记王铁提出了华英富民工程,动员大会在潢川召开,要求大学生村官也参加,会后又参观了华英养殖场,这次大会让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信心倍增。由于他的父亲办有一个孵化场,他耳濡目染也懂一些,如果干别的行业一则不懂,二则投资大不太现实,但肉鸡养殖行业门槛比较低,投资规模小,资金周转快,40多天就可以出栏,技术比较成熟,程序化一些,对于农民来说比较好学会,好掌握。
这目标有了,资金的问题还没着落呢?宋丹首先想到了父母。 要养鸡?宋丹的父亲第一个想不通。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自己做孵化场又累又苦,还有风险,儿子好不容易当了村官,现在要养鸡,他怎么也想不通。村民都说,养鸡是我们这些没文化的农民干的事,怎么读了大学还要回来养鸡?对这些,宋丹笑而不答,他反复做着父母的思想工作,最终取得了父母的谅解,父亲把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宋丹开始盖养鸡场了,这养鸡场一盖就是5个月。因为原材料盖着盖着就涨价了,机器设备也总想买最好的,钱不够了,这让他着急起来,那些天他东奔西借,找朋友,找同学,找亲戚,一万两万也借,三万五万也借,最终又凑得了30万元,2010年年底,宋丹的第一批鸡苗购进了,就这样,宋丹成了拥有2万只白羽肉鸡的大学生“鸡倌”。从此,宋丹就很少离开鸡舍,喂食、防疫、除臭、加工饲料等,他从早忙到晚,有时累得饭都吃不下,但就是再苦再难,他也从没想到过放弃。45天过去了,他的第一批鸡出栏了,他拿出账本合计了一下,除去鸡苗、防疫、饲料等成本,养一批鸡能赚六七万元。在他的努力实践下,养殖场已初具规模,培育出的白羽肉鸡以其生长期短、肉嫩鲜美的优势风靡市场。
自己富不算富,大伙都富那才叫富。宋丹没有忘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创业初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段湾村先后建起十个养鸡场,,他帮助村民们规划养殖场地,低价提供鸡苗,宋丹成了养鸡顾问,他主动上门为养鸡户提供技术指导,联系肉鸡销路,宋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十几家养殖场,规模不是很大,都在3千只到5千只,因为这些农民的起步资金有限,才开始经验不是很足,不敢养这么大规模,但就目前他们一家一户,养个3千只、5千只,一年下来挣六七万块钱是没问题的。村民陈明永说,以前出去打工,老人、孩子都照顾不到,地也荒了,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多少钱,现在,跟着宋丹养鸡,不仅老人、孩子都照顾了,还把庄稼地种了,一年下来还能挣几万块钱。
如今的村里人称赞说,这个大学生不恋都市繁华,“闻鸡起舞”闯出了新天地。宋丹不仅是段湾村的致富带头人,同时还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肩负着全村发展经济、农民致富的重任,对村里的发展,他有自己的思路,他想通过慢慢发展,带领他们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
编者按:
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是最富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有很多的创业经验和方法值得有创业想法的青年借鉴。宋丹,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2009年来到平桥区明港镇担任大学生村官。2010年,稚气刚脱的宋丹,不满足于抄抄写写、跑腿打杂的办公室生活,毅然奔向田野,从亲友处筹措了一笔资金开始建设养鸡场饲养白羽肉鸡。短短几个月,他从懵懂的门外汉变成了让村民信服的“土专家”,趟出了一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