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机手在收割水稻

□本报记者 王大明 文/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14日,光山县寨河镇杜岗村的稻田里一片繁忙景象。金色的稻田里,伴随着收割机隆隆的响声,一排排稻杆被整齐地摆放在田里,颗粒饱满的稻谷被自动装入了一个个编织袋。一大片稻田里只有一个农机手在忙碌着,稻田的主人只是坐在地头,点数着打包好了的稻子。

“我们村早就不用人工来种田了,今年全村种了2000亩水稻,只要天睛,要不了10来天就能收割完。脸朝黄土背朝天,撅着屁股割稻子的事是旧黄历了。村里也没有一块稻场,收割完直接装袋用农用车送到家门口。”村支书陈宏运站在田边说。

杜岗村既不靠城,也不临路,除了人均不足两亩薄田,再没有其他可依赖的资源,村两委凭着团结实干,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林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硬是把2005年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从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提升到2010年的6050元。农民手里有了钱,村里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发展运输、农机等多种经营,2009年组织村民购进三台收割机,把全村农民从夏忙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村主任熊朝寿算了一笔账:“收割机‘挤走’了收稻工,过去一亩水稻收下来,最少要雇三个人,割、捆、挑(运),脱粒,打场。每个人一天70块钱,还要管吃、管烟,算下来得200多块,现在雇个收割机,一亩水稻70块钱全包,稻谷送到家门口,桔杆还田,省时、省力、环保,再也不用占道打场、扬场了。买一台能收割、脱粒、装包、处理秸秆的收割机花费在20万左右,国家还补贴5万,一天下来再摸点黑能收七八十亩。收完本村,收外村,收完本地还联合起来南下湖北、湖南,北上河北、山东,要不了两年就能收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