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赵 刚 韩 浩)近年来,淮滨县围绕“银行的钱”、“农民的钱”、“社会的钱”和“财政的钱”,坚持把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信用和服务“三大体系”作为金融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使过去的资金“抽水机”变成了现在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送水车”,有效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融资难题。

金融新机制铺就“黄金路”。长期以来,该县一度只有工行、农行、农发行和农信社四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工行、农行的营业网点也处于不断收缩状态,难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该县一方面通过“招行引资”办法,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有信阳银行淮滨支行、淮滨珠江村镇银行进驻当地。这样,加上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淮滨县支行,今年在该县设有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达到了7家,营业网点达49个,各项存款余额达63.91亿元,比年初净增5.8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亿元,比年初净增1.4亿元。另一方面,该县积极培育农村微型金融组织,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41家,入股社员1691人,入股资金总量为1388万元。“草根”金融的异军突起,打破了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帮富不帮贫”的制约,弥补了金融服务业中的“短板”和“市场失灵”,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

担保新平台巧做“好红娘”。该县成立了县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县财政担保办公室,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县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了覆盖全县的信贷担保网络。目前,已有河南省豫南投资担保公司、金财担保公司等6家信用担保公司和17家乡镇农村担保中心,注册资本近2亿元。40多个县直部门分别建立了社会信用信息网点,已建立信用档案18500户,评定信用户15023户,为7213户发放了贷款。

服务新体系激起“千层浪”。为鼓励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甚至连金融机构设立一台ATM机,县财政也给予补贴。近几年,该县财政每年用于金融创新的奖励和扶持资金均超过500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新增贷款比”、“贷款余额”这些专业的词汇在欠发达的淮滨县,一时间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口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