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张 超
特约记者 段发广 骆中宪
善做善成,功成于真,功藏于真。
近年来,罗山县认认真真地做、真真切切地做,收获了丰收的果实、成功的喜悦,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生产先进县、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新农保工作试点县、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河南省村卫生室建设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河南省双拥模范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等多项殊荣。
从转变发展方式的地方做起,真做增强了实力,持续了发展
近年来,罗山县抓项目、增投入、扩总量、提质量,县域经济发展步入进位赶超、大步跨越的快车道,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进驻企业54家,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为主导,仓储物流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入驻产业集聚区的新时代陶瓷项目是省、市确定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产4000万平方米中高档釉面瓷砖。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3000个。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9.8亿元,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完成34.8亿元,同比增长28.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9亿元,同比增长2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03元,增长2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4元,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8亿元,增长18.1%,增幅居全市第1位。外贸出口完成750万美元,增幅居全市第1位。
从群众最受益的地方做起,真做改善了民生,构建了和谐
今年年初,罗山县又出台一项惠民新政,规定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医疗救助费用由原来的“个人垫付”转变为“医院垫付”,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入院时,凭有关证件在定点医院申请办理住院同步结算,救助对象只需缴纳个人承担的少部分医疗费用,此举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新政实施以来共支付城乡医疗救助资金85万元,受益困难群众1495人次。
不惜真情,舍得真金办群众最需要的事。近年来,罗山县财政支出直接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累计有10多亿元,科技、教育、文化、民政、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逐年大幅度提高,广大群众从一项项治理、一个个工程、一件件实事得到了更多实惠。
编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网。罗山县于2009年5月率先在全省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县干部职工苦战三个月,使这项惠民工程顺利实施。截至目前,全县参保人员为40.95万人,参保率达到98%,为全县7.3万60周岁以上农民发放养老金11389万元。该县构建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五保供养格局,创建了“新建与改扩建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财政定补与以副补院相结合”的五保集中供养的“罗山模式”,形成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罗山经验”,被全省推广。全县建成敬老院52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3%。该县为农村五保供养三次提标扩面,其中散居供养对象提高到年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对象提高到年每人每年2000元,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2900万余元。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和城乡住院医疗保险全部由政府买单。对自愿选择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养老服务。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该县在全县建成248所准化村级卫生室,并对部分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就医条件。新农合参合农民58.3万人,参合率达96.7%,累计补偿金额5931.5万元。
改善农村生产发展环境。该县近年来解决了13.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5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解决了4.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4平方公里,改造、硬化农村公路1200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48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完成了500套农村危房改造。91个农民新村全面开工建设。
保障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该县城乡低保实现扩面提标,保障对象达4.2万人。实施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建设。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373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5180人。城镇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工作顺利开展,总参保人数达16.4万人,养老金和失业金发放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