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智
(一)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政者,为国之要而万事之统。
现代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之基,是财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调控之手,是财政;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保障之源,还是财政。财政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就在于它事关全局,关系发展,关系民生。
(二)从历史纵深看,但凡轻徭薄赋、颐养生息,则百姓乐业,国运昌盛;但凡竭泽而渔、横征暴敛,则民怨沸腾,国祚艰难。王朝政权更迭的活剧,无不与财政的丰寡紧密相连。
从现实需要看,“财凭政聚,政以财存”。财政状况,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休戚相关。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正确的财政政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举足轻重。
从发展规律看,“理财者,乃为民而理,理民之财尔”。理财施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充分体现惠及民生这个根本,善谋富民之策,恪尽安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广兴安民之举,才能顺应人心民意,筑牢执政根基。
(三)“国以家为基,邦以民为本”。新中国成立62年,河南的财政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连续七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累计筹措财政资金300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中原父老尤为津津乐道。
承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成为历史,农民种粮非但不交税,还要拿到国家的各项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连年超千亿斤;
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养老保险正在飞进平民百姓家中,最低生活保障线年年看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无死角,病有所医渐行渐近;
廉租房、“村村通”、农家书屋……伴随河南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民生支出成为财政保障重点,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已达60%以上,执政为民的意识更加强烈,理财为民的形象更加凸显。
(四)民生改善无止境,改善民生要持续。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事关亿万人民福祉的宏图大业,也是对理财能力锤炼和理财方式转变新的“大考”:既要持续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 这个“老四难”;又要积极应对“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这个“新四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件件都不能忽视,干啥都需要花钱,没有财政的有力支撑就会寸步难行。
(五)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改善民生的要求,我们在思考:
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支持探索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如何不断改变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人均投入水平处在全国落后地位的尴尬局面?
如何持续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居住在16.7万平方公里上的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下转第二版)
科学理财惠民生
(上接第一版)
如何统筹发展与民生改善,实现在发展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通过民生的持续改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
(六)“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生财、聚财、用财,困难重重:
生财之难,难在财源不优,难在底子不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百元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国最低;财政总收入排全国第十位,人均财力水平全国最低;这可喜亦忧的“成长烦恼”,源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偏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变这些状况,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聚财之难,难在利益调整,难在统筹运作。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偷税漏税逃费等并存。税费制度不完善、资源能源有效利用调节不到位与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并存。统筹运作政府性资金、资产、资源、资本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事、难事的有效办理。
用财之难,难在僧多粥少,难在管理粗放。人均投入与全国差距较大,财力可能与需求矛盾突出,合理把握财政分配顺序与轻重缓急难。资金使用“撒胡椒面”,形不成规模效益。截留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现象时有发生。
(七)困难,困难,困住才难。难题的困扰,固然与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有关,但其根源还在于理财观念、理财方式不科学。
重总量,轻质量。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忽视经济运行质量,数字好看不好用,可供改善民生的财力较少。
重习惯,轻创新。一些地方因循守旧,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传统理财方式,不注重用市场经济办法和改革思路研究解决问题,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表面看似解决问题,实际制造新的矛盾。
重投入,轻绩效。一些地方和部门争钱时胃口很高,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用钱时大手大脚,不关心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为投入不足叫苦,另一方面又为铺张浪费开门,甚至重点投入重点浪费。
重当前,轻长远。一些地方不注重调整产品结构,不注重涵养财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长期性、战略性、机制性问题研究不够。一些地方寅吃卯粮,还去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重收支,轻谋划。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不注重统筹运作,不注重主动谋划,不注重主动服务,安于当“账房先生”、 “好好先生”,就收支论收支,就财政论财政,推动发展思路窄,改善民生实招少。
(八)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事情在新形势下是必需的,不能持旧观念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问题;有些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好的,不能以新要求为借口而不把问题当问题。
思想解放是总开关,观念一转天地宽。破解难题,根本途径在于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理财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方式方法,转变体制机制,以理财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就是要进一步凸显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方式转变,进一步凸显民生改善”。
(九)凸显科学发展,是夯实基础的必然选择。
发展决定民生。发展是民生的基础,是民生的关键,是民生的保障。真的解决民生问题,靠的是真的实现科学发展。要使经济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优,必须始终把握发展方向不变,紧紧扭住发展要求不减,坚持创新举措不断,大力推动发展进程不停。
遵循规律,营造环境。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是经济的缩影。“政府的作用是建立一个舞台,一种背景,好让产生经济增长的演员们把他们的戏演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把更多精力、财力用在转变政府职能上,用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用在营造公平、有序发展财税环境上,用在支持破解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上,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站位全局,突出重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富民强省。要围绕这个中心,坚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成功做法,超前谋划,统筹运作各项资金,破解主要矛盾和问题,自觉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审视和把握财政工作,主动谋划,主动献策,主动买单,早筹资,早安排,早实施,早见效,实现服务全局与财政工作的“无缝对接”。抓住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坚持政府与市场和自我努力与中央支持有机结合,注重“四资”运作,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活力,夯实发展基础。
注重统筹,探索提升。“分好蛋糕就能做大蛋糕”。要找准支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资金需求的黄金分割点,妥善处理支持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妥善处理支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关系。
(十)凸显方式转变,是提高效能的现实需要。
钱是有限的,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是无限的。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效能势在必行。
效能是推动工作的目的,效能是检验工作的标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清醒: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只要除以1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份额;而推动发展需要的投入,只要乘以1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难以承受的巨大数字。在经济尚不发达、财力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加快科学发展和大力改善民生的双重需求,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老观念老框框,创造科学的新思路新办法。
省长郭庚茂要求,“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运作各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
集中财力办大事。要集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显然是难以奏效的。“撒胡椒面”看似公允,实不可取,如此做法只能使一些问题累积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找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下定决心,集中财力打“歼灭战”,办一件,成一件,制度化一件。
巧用四两拨千斤。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单靠公共财政难以完成。要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圈子,树立政府性资产、资金、资本、资源统筹安排的理念,找准财政杠杆“撬动”支点,设计好政府与市场有效合作的结合点,创新支持方式,统筹安排,有效推动,持续运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求活力。机制是导向,更是“指挥棒”。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和促进发展机制,鼓励引导更多资源服务于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继续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引导各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竞相发展。
科学管理重实效。“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古人警言,引以为戒。一方面,要坚持开源,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激励培育壮大财源,实现“源远流长”。一方面,要坚持节流,树立过紧日子的意识,狠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等歪风,坚持“有钢使到刀刃上,有钱先尽老百姓”的理念,“节省每个铜板”,用于发展,用于民生。
(十一)凸显民生改善,是理财施政的根本归宿。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推动发展,发展惠及民生。没有发展的民生无疑是一句空话,不能改善民生的发展就谈不上“硬道理”。
改善民生,需问民意。百姓需求,是我们改善民生的着力点。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把钱花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地方,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更加理解,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改善民生,需抓实事。老百姓关心你说什么,更关心你干什么,怎么干。十大民生工程之所以受欢迎,就是群众在一件件实事中看到了党和政府为民谋利的决心。“三具两基一抓手”之所以受欢迎,就因为群众从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变化。抓实事,就要抓眼下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难”、“物价高”、“住房贵”和“上好学”、“就好医”等问题,从具体事情入手深入下去,有所突破,抓好落实。
改善民生,需重持续。持续是党性人品,是从政品格,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要始终如一,不多变、不折腾、不懈怠,使民生改善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要求真务实,立足实际,把群众愿望与可用财力和现有条件结合起来,找准、解决关键问题;要坚定信念,强化“为民理财”的思想,始终坚持财政资金依法花、科学花、阳光花,树立理财为民的形象。
(十二)科学理财,任重道远;改善民生,大有可为。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铿锵步伐,公共财政的蛋糕必将会越做越大,公共财政的阳光必将会惠泽万家,中原儿女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