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张 超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新的历史形势下,水利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事业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既是人口大市,又是农业大市,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之一,在农业生产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来,我市的粮食总产量都在100亿斤以上,占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一。为此,市委书记王铁曾经自豪地说,中国人吃的每100斤粮食里面,就有1斤是咱们信阳人种植生产的。这其中,水利事业功不可没。

市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水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水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民生水利为重点,转换机制抓改革,抢上项目抓发展,依法行政抓管理,强力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安全度汛和农业供水,大力发展水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水利事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通过在“做”上下真功,信阳水利人善做善成,坚持以“五抓”为切入点,助推老区大发展。

——抓职能。防汛抗旱是水利部门的主要职能。2006年以来,我市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拦洪、错峰、行洪等基础性防洪减灾作用,实现防洪减灾效益81.4亿元。抗旱工作实现农业灌溉供水28亿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1700万亩,为我市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五年超百亿斤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市防办在2007年荣获了“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称号,淮滨县水利局的简洪明和市防汛办的张立涛分别荣获了2007年和2010年“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为加强全市小城镇防汛工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小城镇防汛工作的意见》,从机制、职责等四个方面对全市小城镇防汛工作提出了要求。

——抓改革。全市63个水管单位完成了定岗定员、人员分流安置等改革工作,上岗到位2753人,提前退休1081人,分流安置2875人,完善了水管单位运行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面貌焕然一新。小型水利工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大力推广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的经验,做到建成一处,明确产权一处,提高了用水户的民主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保证了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全市农民用水协会已发展到946个,参与农户114.3万户。在供水改革上,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积极发挥市场对水资源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断加快水价改革,以灌区管理和集中供水管理为主的农村水利工程供水成本逐步降低。

——抓项目。项目是水利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市各级水利部门按照我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部署,强力推进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狠抓工程项目建设,先后完成了94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建设、南湾等五大灌区35期技改工程,治理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以及堤防险工107处,完成了19个国家级、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2006年以来,(下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