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金祥
笔者在翻阅剪报时,不觉被几年前的两篇报道所吸引并感奋着。
一篇是,近年来英国“立亨”洋茶涌入盛产龙井茶的杭州,一些饭店以洋茶专供客人饮用,而在餐后用“龙井”茶洗手解腥气,杭州人颇受刺激,于是,在全城发起了一场“国茶保卫战”,呼吁茶界同仁重振国茶之辉煌。另一篇是,日本一家实力雄厚、颇负盛名的电器公司宣称:将用5年时间挤垮我国最大的彩电基地——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面对挑战,长虹人的口号是:“做中国人,创世界名牌!”为此,他们十分注重在关系企业生命的产品质量、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并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红太阳一族”的品牌宣传。
前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国人中有民族气节者大有人在,后一篇记述的事实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企业的自尊、自信与自强。
呼唤企业的尊严,乃至重提企业的民族气节,绝不是一句空洞无物的口号,里面蕴含着大量具体生动的内容。翻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你会被一批具有民族气节的企业家,为振兴祖国工商业而与洋货一逐高低的气慨所感动和折服。例如荣氏兄弟所生产的“兵船牌”面粉,曾闻名于世,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著名化工实业家侯德榜首创了远胜洋货的“侯氏制碱法”,其产品一时风靡国内外,为国人争了光。在当时,只是因为没有一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这种希图通过振兴国货拯救国家的理想,才不能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工业和商业,创名牌、保名牌,支撑起我们国家的经济命脉。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外名牌产品的冲击,中国名牌被大量“蚕食”和“瓦解”。像国产饮料,本来以“健力宝”为代表的八大名牌响当当,完全有实力与外国公司一逐高下,但或因短视,或因气馁,现在只剩下“红牛”、“汇源”、“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少数品牌支撑着中国的饮料业,其它品牌都归在洋招牌之下。
对企业来说,与外商合作,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暂时困难,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无可非议,且应大力倡导,但合作的终极目的不是“改换门庭”、“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名牌商标和企业名称”,更不是寻找一种长期的依附,把自己的企业变成外国原料在中国的加工厂,而是要“借梯上楼”,不断完善自己、壮大自己、塑造自己的“国货精品”,去参与国际竞争。
像长虹人那样“做中国人,创世界名牌”,像杭州人那样去关心、支持、办好我们的企业。只有如此,才能增加民族工业的实力,才能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