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融合是市场的呼唤。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自降门槛,开门建设,融入广阔的市场天地,在兼容并蓄中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谋融合就是谋发展,善融合必将大发展。
(九)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军民融合作为崭新的课题,仍然伴生着问题,伴随着困难。
难在传统思维的禁锢。囿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看作彼此分割的两个体系,没有跳出各自为战、体内循环、自我建设的误区。
难在狭隘利益的束缚。局限于行业、部门、单位甚至个人利益,不能从国家利益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愿融合,不乐融合,不敢融合,也不善融合。
难在制度机制的滞后。依靠行政手段、强制命令推进的多,依靠政策法规、制度规定推进的少,靠感情协调、关系落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十)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一个个难题,拷问着我们的政治智慧和素质能力,催生着领导理念、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的转变。面对时代的考卷,河南人民迎难而上、步履铿锵,在探索中前进,在转变中发展。
(十一)军民融合,河南根基深厚。
“居华夏腹地,扼九州通衢,维天下大势,系八方之安”,河南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魏武挥鞭中原、岳飞抗金鏖兵,英雄文化、尚武精神源远流长。
“二七”罢工的狂飙、挺进中原的铁流、淮海战役的炮火、“小延安”竹沟的坚守、新县将星的闪耀……革命薪火、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从淮海战场的小推车、“香玉号”飞机,到“兵妈妈”乔文娟、“好军嫂”吴新芬,河南人民爱国拥军传统历久弥新。
(十二)军民融合,河南思路清晰。
在军民融合中始终围绕“提升、拓展、运作、实效”4个关键词发力使劲。
提升是思想的提升、认识的提升。认识达到什么程度,工作就能做到什么程度。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推进军民融合作为“一把手”工程,高站位认识,高起点运作,高标准落实。“地方党委主要是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支持配合部队工作”、“转业干部是人才,不是转业是转岗,不是安置是交流”,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全省上下对融合工作认识水平的跃升。
拓展是视野的拓展、层次的拓展。只有从表面的、具体工作的融合拓展到深层的、制度机制的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问题。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去年专门下发加强和改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军队退休干部和伤病残军人移交安置工作的《意见》,今年又围绕做好随军家属安置、官兵住房保障、军事设施保护和兵员征集等方面问题进行调研,拿出解决办法措施。“位置再紧张,也要为团以上转业干部落实实职”、“共和国卫士坚决平职安排,有几个安排几个”,这些决心和举措在全国开创了先河,赢得了好评。
运作是精神状态、是工作作风。坚持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军地每年互办实事,对组织重大军事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问题、亲自到一线看望慰问,近年来圆满保障完成了全军战略战役集训、军民通用装备试点观摩、“跨越-209”等重大任务,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效是实事求是、是量力而行。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2008年以来全省各地共拿出30多亿元支持国防建设,完成国防公路建设项目40个、部队进出口道路建设项目145个,接受军转干部1.5万名,树立了承诺有度、承诺有信的良好形象。
好思路拓出新境界,好思路带来新气象。在军民融合之旅上,有着光荣传统的河南人民,再次用攻坚的勇气、先进的理念、务实的行动,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十三)军民融合,河南正在持续。
好的氛围正在持续。“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河南社会拥军氛围浓厚。高速公路交通网络为部队设立特殊出入口,航空公司专门为部队制定多种应急预案,教育部门为军人子女入学开辟绿色通道,司法部门为军人军属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编外雷锋团”、“汤阴经验”、“三好活动”、“四个光荣”,一张张“拥军名片”,树立起河南“拥军标杆”,打造着河南“拥军品牌”。
好的机制正在持续。普遍做到“三个纳入”、“五个不忘”,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不忘加强国防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忘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建设重点工程和城市改造,不忘国防设施;调整社会利益,不忘维护军队利益;编制财政预算,不忘双拥经费投入。
鱼水深情正在持续。“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近年来,驻豫部队先后出动40多万人次,参加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2009年特大旱灾和2011年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50多次,挽回经济损失20多亿元,涌现出“全国抗洪抢险模范干部”杨强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建立扶贫联系点400多个,组织爱心捐款3000多万元,援建农村学校360多所、卫生所400多个;驻豫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军队医院采取与地方联合办学、共同研究、成果转让等方式,帮助地方培训4000多名技术人员,转让科技成果80多项,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军民融合、携手发展的宏伟乐章。
“五项行动”给力发展。省军区党委认真贯彻胡总书记“把政府所需、群众所盼和部队所能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大力实施帮建农村一线堡垒行动,大力实施帮扶粮食高产示范点行动,大力实施援建重点生态工程行动,大力实施打造中原红色文化品牌行动,大力实施参加平安河南建设行动,广大驻军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各显其能,千帆竞发,把融合做到发展关键处,做到群众心坎上,让融合成为地方和军队的统一共识,让融合成为军民团结的生动实践,让融合成为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让融合成为每一个人言行的高度自觉。
(十四)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要深化融合认识、摆正融合位置、把握融合关键、创新融合机制,持续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这是我们前进的号角,这是我们出征的鼙鼓。
深化融合认识。就是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国防动员、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把这项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全局,使各项事业成为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摆正融合位置。只有找准站位、摆正位置,才能更加自觉地融合、更加有效地融合。对部队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自身建设好,部队建设搞的越好,对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就越有影响力;对地方来说,主要是为部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广大官兵提供更好的服务,协调好部队需要地方来做的各项工作,解决好部队需要地方解决的相关问题。
把握融合关键。就是要从大处着眼,找准融合的结合点;从小处入手,抓住融合的切入点,通过具体的、实在的工作来体现融合、促进融合。
创新融合机制。就是要通过探索和完善,推动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互动互助互利的长效机制。不能今天想做就做,明天不想做就不做,关键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做一件成一件,做一件制度化一件,五年、十年、一百年地持续做下去。
(十五)风鹏正举,彰显天地之中蓄势而发;军民融合,助推中原崛起再创辉煌。
劲吹军民融合之风,热播军民融合之雨,盛开军民融合之花,丰收军民融合之果,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事业必将呈现无限光明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