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工作只有扎根基层一线,才能汲取养分,不断发展。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日前召开视频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新闻社和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各省区市新闻媒体纷纷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走基层:“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近期的“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后感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期间,全国新闻单位将根据要求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

人民日报要求编委会成员每人确定1个基层联系点,编辑部各部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和各社属报刊等单位确定2个至3个基层联系点。

新华社要求各单位选择在当地有突出特色或偏远贫困地区的县、乡、镇、村作为基层联系点,定期组织编辑记者开展蹲点调研活动。

光明日报要求每个部门至少在基层县、乡、村、镇设定5个联系点,包括乡镇、村庄、中小学校、卫生院所、文化馆站、图书馆、敬老院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结合对外报道特点,通过“CRI中外记者·中国行”采访报道活动,组织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人家进行采访。

四川省要求全省各新闻单位建立一张报纸、一家电台、一家电视台分别联系一个社区、一家医院、一所学校、一家工厂、一个村庄制度,一个记者联系一个城镇家庭、一户村民、一名民警、一位工人制度。

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人民日报》记者刘晓鹏直言,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

转作风:俯下身弯下腰才能与百姓心贴心

今年春节期间,新华社国内部女记者史竞男参加了“新春走基层”活动。在贵阳最大的客运站,一次次被着急回家的农民工拒绝采访的她经过不断寻找、交谈,终于找到了具有“新闻点”的人物和故事。

“‘接地气’的采访让我领悟了‘三贴近’的真谛。”这位“80后”记者由衷地说。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为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新闻单位将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或专栏,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

新华社在文字通稿线路、图片通稿线路、视频中文通稿线路等分别开设专栏,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8月11日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推出《基层中国》专栏,播出的《竺大爷的幸福晚年》等报道通过倾听普通百姓亲身感受,引领听众去感受生活变迁。

中央电视台将在《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栏目开辟专栏,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推出相关专题,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专题宣传。

中国日报计划在报纸重要版面、网站重要位置推出“一线报道”、“百姓故事”、“新闻聚焦”等专题专栏,鼓励记者走边疆、进哨所,访老区、赴灾区,到厂矿,进农家。

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将发挥新媒体优势,开辟相关专题专栏,展示报道成果。新华网还将利用论坛、微博等互动性强的传播载体,与网民展开良性互动。

在湖北,正带队采访的《湖北日报》总编辑唐源涛深入山区,“捕捉”鲜活新闻《在十堰看“工业梯田”》,并迅速在报纸一版重要位置开辟“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专栏。

与此同时,各新闻单位还在日常报道中进一步体现群众观点,鼓励编辑记者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一线,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把版面和时段多给基层群众。

改文风:“短、新、实”为新闻报道添“魅力”

“我们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因为我们还要回来!”、“红军到、千人笑!”……曾到遵义采访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王端端,对在当地看到的当年红军的宣传标语念念不忘。

“这是多么鲜活生动的语言啊!”王端端说,“当我们有时候用晦涩、一般人听不懂的专业词汇播报新闻时,这种书面语言离老百姓多么远。”

近年来,通过大力贯彻“三贴近”原则、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新春走基层”活动等措施,我国新闻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老百姓的镜头多了,基层的声音响了,套话空话少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多了,官腔官调少了,群众语言多了。

为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期间,全国新闻单位将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

经济日报将在今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别组织两次青年编辑记者新闻业务实战培训,提倡写短新闻,并通过开展范文学习等形式在新闻报道中倡导清新文风。

法制日报要求全体采编人员下力气改进文风,切实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冗长空洞、言之无物”、“文件语言、刻板生硬”等突出问题。

中国新闻社结合对外报道特点,切实开展“改文风”活动,规范对外报道使用语言,杜绝官话报道、空话报道、大话报道。

各省区市新闻媒体也在动员部署中要求编辑记者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意接受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让人们爱听爱读爱看,务求最佳的宣传报道效果。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华夏之声今年陆续开展了“人民问政十二五”等大型系列报道,通过深入基层体味转作风改文风的记者和主持人在采访之余深有感触地说,记者只有真正“弯下腰”,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