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秦 旭

农保扩面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试验区建设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全市已有6个县区、6个管理区全部实施了新农保,42万农村老人领上了“退休钱”,年内可以实现全覆盖,这在革命老区是首例,在发达地区也不多见;全市建成2807个村标准卫生室,在北京等地设立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院,免费培训村医3000多人次,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创建了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选聘孝心养老护理员,让农村空巢老人、特困老人老有所养。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民生保障水平,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并要求已经全面实施新农保的县区参保率要在90%以上。为确保新农保全覆盖这一民心工程落到实处,使广大农民更早更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改革发展成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都把新农保扩面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集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行动,先行先试,快速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罗山县、平桥区、新县、商城县、潢川县、浉河区和6个管理区、开发区全面实施了新农保,固始县、光山县、淮滨县、息县4个县的新农保扩面工作正在按照计划开展。

“四项改革”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试验区建设中,我市以6个管理区、2个中心城区和各县区近郊乡镇为重点,深化城乡一体化“四项改革”,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四配套”,27万农民顺利转为市民。统筹规划、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居民点,推进农村社区化,全市共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93个,其中已成规模的168个,入住农户8万多户,使农民在农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今年以来,各县区都按照要求新启动了10个以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管理区、开发区也结合实际启动或加强了原有社区建设,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通过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大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节约了大量土地并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利用效益。

截至目前,今年全市新开工新型农民社区253个,在建的有693个,2010年—2011年建成的有267个,社区规模在500人以下的有548个,500人—1000人的有214个,1000人以上的有135个。光山县统筹规划,破解难题,集中支持,创新推进,共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36个,规划建设14500户,其中12个在200户以上,总建筑面积38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呈现出新开工项目多、规模大、进展快、规划标准高、模式新、产业发展好等突出特点。息县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整合各类惠农资金,建立5000万元土地整治专项基金,整治土地7.8万亩,新增耕地2万亩,不仅解决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资金,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六大员”试点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试验区为解决“三农”问题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激活了要素、增强了活力。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抖擞抓改革,凝心聚力搞试验,满腔热情干事业。

全市近千名领导干部到市、县、乡三级示范村担任名誉村长,300多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双薄弱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7000多名农村“六大员”活跃在田头、地头、村头,400多名机关干部、1000余名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参与土地流转,领办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示范园。有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来信阳投资兴业,一批博士、硕士和优秀的大学生回乡投身农业。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开展农村“六大员”试点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分批启动、规范选聘、科学管理、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如期完成了全市8县2区、6个管理区(开发区)第一批30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38个市级、372个县级、402个乡级农村改革示范村和317个选派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双薄弱村”,共1043个村(除去交叉)的“六大员”选聘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340个行政村开展第一批农村“六大员”试点工作,其中商城县、浉河区、羊山新区、鸡公山管理区、信阳工业城、南湾湖风景区、上天梯管理区在所有行政村全面铺开,已选聘农村“六大员”行政村1285个,共选聘农村“六大员”7710人,其中已发放聘书村有737个,已上岗工作村有814个,有办公场所村1120个,制度上墙村646个,待遇落实村4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