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虚惊过后,关门数日的西宁市西北机电汽配城商户近日纷纷开门迎市,但几天前“打假”传言在这个商城以及宁夏、甘肃和青海境内一些汽车配件和建筑建材市场引发的大量商家关门“避检”现象,仍在被广泛议论。这场闹剧暴露出来的市场秩序、质量监管等问题,很值得深思。

传言来得突然,也很具“杀伤力”。几天前记者走访西宁市西北机电汽配城时了解到,商城内152个经营户中,至少有100个关了门。西宁北山建材、昆仑汽配城等市场的情况也与此类似。据宁夏、甘肃媒体报道,当地同期也出现了类似现象。

一个“打假”传言,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关门效应”,最容易让人们想到的是假冒伪劣商品太多。若非如此,众多商家怎会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下,宁愿少赚几天钱,也要关门躲避检查?

产品质量直接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打假”传言的“关门效应”,讽刺的绝不仅仅是闻风收摊的商家,更重要的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现实,是市场监管缺失。

长期以来,各领域的专项检查、集中抽检并不鲜见,但日常监管基本缺失。“运动式”执法的弊端不仅让不法商家有机可乘,而且可以说根本不必在意,只要及时掌握情报,做到“敌进我退”,便足以应对。这样的市场监管方式不改变,假货横行的现象怎能消除?

“打假”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实现执法检查常态化,真正做到随时监管、及时治理,让不法商家“无规律可循”,让所有商家不敢心存侥幸。若能如此,相信再有“打假”传言,不仅不会产生“关门效应”,而且不会影响市场运行。

(新华社西宁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