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罗山县何家冲,是大别山区的一个小村落。村头一棵高大的古银杏下,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的集结地。1934年11月16日,披着浓浓夜色,2900人的队伍冲出密林,飞速西进。

“过河卒子”勇向前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传奇部队。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后,留守的红军战士和红军子弟组成了红二十五军。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娃娃军”,粉碎了敌人一次次“围剿”,支撑起这块红色根据地。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起“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实行战略转移。他们打破数十倍于己强敌的围追堵截,血战独树镇,激战庾家河,两个多月后挺进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长征中建立并保持下来的唯一一块根据地。

罗山县史志办原主任钟保松告诉记者,当年红二十五军接到中央指示后,义无返顾地踏上征途。在与中央失去联系后,他们孤军奋战,千方百计策应、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

原红二十五军军部卫生员李天忠回忆,西征路上,军领导最关心的是中央红军的消息,多次说:“消灭敌人一个团,不如缴获一部电台,这样才能得到中央的指示。”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迫近西安时,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陕甘地区是中央主力红军会师的根据地后,立即作出“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建西北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决策。徐海东在动员大会上这样表达决心:“我们这次西征北上的行动,就是为了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我们这几千人就是牺牲了也要牵制住敌人,保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北上,这对全国革命是有重大意义的。”随后,红二十五军再次踏上征途,转战甘肃,进入陕北,胜利完成长征。

“毛主席快到了,再打个胜仗,作为见面礼!”与中央红军会师前夕,徐海东这样激励部队打下敌人一个又一个据点;会师以后,徐海东又从部队仅有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送给中央,每个连拿出3挺机枪和一些弹药支援中央红军。

毛泽东深情地说:“徐海东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一位史志人员对红二十五军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后说:“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大棋盘上,红二十五军像一枚勇往直前的‘过河卒子’,从大别山跃起,孤军西征,驰骋鄂豫,挺进陕南,北出秦岭,威逼西安,直捣陇东,鲜红的轨迹最后落脚在陕北,每一步都走得及时准确,作用不可估量。”

军民关系亲如鱼水

记者在何家冲村头抚摸着红军碾军粮用过的“红军碾”,时不时地听到村里人讲述着从上一辈口口相传的徐海东、吴焕先率领红军将士,身背大刀片、骑着枣红马,来到村里打土豪分田地,帮助村里干农活的故事。

在何家冲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当年红二十五军支前队员、如今已87岁的何国忠老人动情地说,这里是何氏宗族的发源地,后人一直不舍得居住,但我们却自愿提供给红军做医院。因为红军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的,是我们自己的队伍。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村里不少年轻人都自愿帮助红军传递消息、购买物资,他也是其中一员。

何家冲村党支部书记何乾龙是红军的后代,他说:“当年红二十五军和老百姓的关系亲如鱼水,情浓于血!”

“说也怪,红军长征走时,村里鸡不叫,狗不咬,像家人出门一样。”在村头的老银杏树下,何国忠老人沉浸在七十多年前的回忆里:“红军刚走,银杏树便被雷电劈成两半,树干烧得漆黑。人们以为这棵树会死,谁知一年后红军长征胜利,树干中间又长出了新枝。”

何大妈救红军的故事在大别山流传了七十多年。何大妈是何家冲的一位普通农妇,她冒着生命危险,在村后的山洞里救护过13名红军伤员。红二十五军伤员余占海被敌人抓住后,她用亲生儿子换了回来。大别山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红军,耗尽了人力、物力、财力。徐海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1933年11月,我们撤离天台山、老君山苏区时,那里有6万人;两个月后返回时,仅剩300名老人和几名病弱儿童!罗山县史记载,大革命时期,罗山县有10万人参加红军,3.6万人牺牲。

刘华清将军后来回忆,当年红二十五军西进北上途中,经过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部队每到一地,都要调查了解当地情况,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困难,严格遵守纪律,坚决保护群众利益。部队进入甘肃静宁县以北的单家集和兴隆寺等回民聚居地时,军政委吴焕先及时对全体指战员进行纪律和政策教育,并写在街上的墙上。他还亲自到清真寺拜访,召开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纪律。之后,有十多名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

正是有了这种支持,红二十五军才在长征途中,战胜了敌人80多个团的多次“围剿”,并扩大到3400多人,成为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

光华灿烂闪出新世界

如今被定为“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何氏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年红二十五军的警卫室、政治部、参谋部等机关都在这里,红军栽下的4棵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红二十五军首长住过的房间,都按原样进行了修复保护。

诞生在鄂豫皖苏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曾唱遍大别山区。上世纪80年代戴季英和成仿吾等回忆,这首歌是1929年为庆祝苏维埃政权建立,借用当地曲调《八段锦》创作的。当年红军的理想是“光华灿烂闪出新世界”,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何家冲已是豫南山区的“明星村”,全村1241人,户户住新房,组组通公路,家家有电视机、电话、电脑,并通上了自来水。

今天,罗山县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排位中,3年时间跃升了13个位次。老区人民正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