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农

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等主办的“共和国脊梁”系列活动于7月10日颁奖,主持人倪萍等300多人获评“共和国脊梁”功勋人物、杰出人物等称号。对舆论质疑,倪萍称获得的是“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不配拿这个奖,仅是沾了职业的光”,同时称“共和国脊梁评选未收费”。(7月17日《新京报》)

据媒体调查,这次活动组委会的秘书长,凭借成熟的套路运作“评奖产业”少说已有10年,而且类似的“中华脊梁”评选被曝收费评奖。如此背景,让这个异常扎眼的奖,涂上了灰蒙蒙的颜色。而放诸当下动辄以“世纪”、“中华”、“世界华人”打头的民间评奖泛滥成灾的情景中,这个被网友评价为“太敢捅词”的“共和国脊梁”奖,也被怀疑成拉大旗作虎皮式的沽名钓誉。

即便抛开这些不谈,公信力也应是任何一个颁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颁奖活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共和国脊梁”的颁奖活动,除了一个太过招摇的名号外,鲜见有公信力在其中。是否具备公信力,大体取决于评委机构、评选标准、评选方式、评选范围等几个因素,之于“共和国脊梁”,除了最终少数几个人的获奖结果,其他一概模糊,公信力严重缺席。

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花钱买奖已不再重要,因为缺失了公信力,要么可以看作是圈内人的自娱自乐,捎带让一些圈外人“扬眉吐气”一把;要么可以怀疑是一个“评奖产业”项目,与真正的共和国脊梁以及广大民众,根本没关系。

公众人物获奖无需花钱买奖,并不代表其他人获奖就不需要花钱;同一个主办方的活动,“共和国脊梁”无需花钱买奖,并不代表颇为相似的“中华脊梁”评选也不需要花钱买奖。由此,公众有理由怀疑公众人物在“共和国脊梁”评选中,或者对整个系列活动的评选,起到了“托儿”的作用。显然,如果若公共人物成了评选活动的“托儿”,将会给太多不明真相者以误导。

所以,倪萍们获评“共和国脊梁”称号,到底花了钱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将起到一个“托儿”的作用。即便没有花钱买奖,公众人物戴上了这种“共和国脊梁”的光环,也该感到羞愧。

需要注意的是,当下各种民间评奖太过泛滥成灾,环境给了五花八门的评奖以滋润的空间。我们是否需要开展一次评奖的集中整治活动,来终止随意认定“共和国脊梁”般的诸多闹剧?

(据《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