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敏

农闲时,乡里人喜欢赶集。但你听说过农家书屋赶大集的吗?最近农闲时间,息县包信镇北街村农民张学兰就把他的农家书屋“搬”到了集上。

一辆电动三轮车,一个三层的书架,300册图书,独居集镇一隅。与街上熙熙攘攘的喧闹形成对比的是,借书的人虽然络绎不绝,但却有序而清静。大多是熟面孔,也不断有生面孔出现。

今年73岁的张学兰在包信镇可谓远近闻名。他1999年自费在家里创办了一个文化室,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2002年,张学兰购买了100多本书,在自家的客厅里办起了农家书屋,十年如一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助下,他的农家书屋现在已有各类图书10000多册,每年借阅量5000多人次,他因此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信阳市文化中心户”。

“俺北街村人少,离街又远,图书借阅的人有限。”精神矍铄的张学兰告诉笔者,“这不,今年是咱们共产党成立90周年嘛,俺就想着也为党做点事儿,和俺的农家书屋一起赶大集,让更多的群众喜欢上读书,能读到书。”

每到逢集,张学兰就会早早地摆弄他的图书。读者预约的,一定要带上,借阅频率高的,也不能落下。骑上电动三轮,紧赶慢赶,半个小时以后,张学兰的农家书屋就在镇上安营扎寨了。当然都是免费借阅。问起不求报酬图个啥,张学兰笑声朗朗,“我的劳动报酬就是社会的效益!”

“逢集见不到张老师的农家书屋,俺就觉得缺点啥。”在包信镇上卖烧烤的李宁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他和儿子约定,少看电视多读书。为给孩子做榜样,他把书中精华的地方都记下来,如今,已做了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

农家书屋赶大集,赶出了大名堂。随着借阅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家书屋越来越受到了欢迎,不少读者还把自家的书捐了出来。日前,在得知农家书屋缺少儿童读物后,该县教体局表示,要为书屋捐赠一批儿童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