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柳
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农贸市场既是创建工作的薄弱点,又是创建工作的关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涉及城市规划布局、市容市貌整治、经营者利益保护、城镇居民就业等方方面面。市委、市政府自2007年强力推进六城联创工作以来,就明确了有关单位作为农贸市场的牵头单位(以下简称市场牵头单位),来改造升级农贸市场。各市场牵头单位积极响应号召,各司其职、多级联动,集中人力物力,强力攻坚,按照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全面打响了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攻坚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关单位正按照7月30日整治完毕的期限要求,对市区22个农贸市场进行紧张的改造升级工作。
重视程度:主要领导走在前面
6月13日,我市召开创卫工作整改大会以来,各市场牵头单位高度重视,切实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投入保障到位,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推进我市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作的深入开展。
浉河区政府作为浉河农贸市场和新华农贸市场的牵头单位,区委书记霍勇、区长邵春杰多次深入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一线督导工作,现场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星农贸市场的牵头单位是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该局局长饶祖顺多次赴市场内进行调研,明确提出市场改造标准要高、速度要快、工作要实,全力将五星农贸市场打造成五星级农贸市场。
市人防办主任任立新、党组书记杨成智,积极协调解决农贸市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打好创卫攻坚战。
市发改委作为浉河区四里棚农贸市场的牵头单位,明确一名副主任全天候工作在农贸市场建设第一线,全力解决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市房管中心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反复研究金杯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方案,并协调建设资金,全力以赴做好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各项工作。
市公安局、南湾管理区、羊山新区、市质监局、平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都做了大量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
投入力度:一切服从于高标准
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牵涉到硬件设施更新、软件管理完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各农贸市场的牵头单位千方百计,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不遗余力,加大农贸市场建设投入。
浉河区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对浉河大市场的下水设施进行了改造,对农贸市场大棚进行封闭,改造农贸市场摊位200余米,改造活禽屠宰间9间。
市城乡规划管理局投入80余万元,对五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面铺设了地板砖,给市场摊位贴上了瓷砖。为方便活禽屠宰经营户操作,焊制不锈钢笼罩,改造生肉、活鱼销售间,增设电子显示屏等。
市人防办、浉河区政府联合投资300余万元,对新华农贸市场的下水道进行完善,对农贸大厅的摊位进行重设,重设后的市场摊位全部采用回字型摊位,并对农贸市场3个大门进行封闭,地面全部铺设水磨石,柱体贴瓷砖,对市场内固定门面房商户的门口牌匾进行统一更换。
市房管中心投资100余万元,对金杯农贸市场重新划行归市,在市场大门建设8间精品房,对市场下水道及排污管道进行了改造,对摊位进行改造,给市场内的柱体贴上瓷砖,建设生肉销售区和家禽独立宰杀间。
市国资委投资50余万元,对浉河区二道牌农贸市场的大棚增设了防晒网,对市场摊位进行重新改装,对市场下水道及排污设施进行了改造。
市发改委投资30余万元,对浉河区四里棚农贸市场的下水道及排污设施进行了改造,对市场摊位进行了整修。
南湾风景管理区、平桥区也都相继投资80余万元,对所牵头的南湾农贸市场和平桥西区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
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是个困难单位,该中心党组压缩开支,筹措资金,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东关农贸市场和浉河农贸市场的改造工作。
……
工作强度:加班加点成为常态
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个正在改造中的农贸市场,所到之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记者在浉河农贸市场改造工地上看到,工人们正挥汗如雨,进行内外墙粉刷、整治下水道、安装自来水管……忙得不亦乐乎。
据浉河农贸市场管理员田欣介绍,自7月1日浉河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开始,浉河区政府的负责同志就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亲临现场指导施工。他们封闭了市场大门和北侧墙体,改变市场内下水道的位置,增加排水沟盖板安全防护面,调整活禽经营布局,力争达到市场整体设施合理、局部细节完善、经营使用方便,安全、整洁、规范,便民利民。
为加快市场改造升级工作进程,其他市场牵头单位工作人员也都发扬“吃苦耐劳、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敢挑重担”的工作作风,放弃了双休日、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连续奋战在市场改造升级工作现场。
为了不影响经营户白天的正常经营,他们经常晚上加班加点施工。市发改委的叶中林、市国资委的崔遂昌、市规划局的张士典等同志,为了顺利推进工作,多次深入到商户的店内和施工现场,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上门做工作,使商户服从统一安排管理。
对于各市场创卫牵头单位的员工们来说,“休息”是个陌生的名词,加班加点已成为一种常态。为了市场改造升级,他们忙碌地工作着,在红色七月,践行着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谱写着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动人篇章。
【采访札记】
众人能移万座山
□本报记者 杨 柳
自创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投入,力求通过硬件改造与管理提升,切实改变农贸市场设施简陋、环境卫生差的状况,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环境舒适、购物方便、食品卫生安全的购物场所。
“千斤重担大家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面对卫生城市创建的顽疾,我市各个市场牵头单位联手共建、合力攻坚,在创建的广度和深度上求突破、求实效,这其中凝结成的强大的工作合力与力度让人欣慰。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创卫这一有效载体,在各个农贸市场牵头单位的合力攻坚下,我市农贸市场的整体面貌会大幅度改变,也必将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中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