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编者按:6月2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会上有5个省12个市、县和学校代表作了经验介绍,其中市委农办主任姚海柱代表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最基础的抓手,作为试验区建设“八篇文章”之一,加快发展是现实所需和战略选择。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市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支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为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现予以全文刊发。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信阳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劳务输出大市,但是,过去由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缺乏,一边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比较迫切,一边是农民苦于找不到转移就业的门路;一边是农村很多人没事干,一边是农村许多特色产业发展的事情没人能够干;一边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民工荒”,一边是我们内陆落后地区民工多、就业难。人口资源优势能不能充分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直接关系着老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信阳市站在战略、全局和长远的高度,以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更加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紧紧围绕破解“人往哪里去”这一发展难题,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以全国职教先进单位新县为代表的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先进典型。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已达到58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3.5万人,比2005年增加5.6万人;招生人数达到5.1万人,比2005年增加1.6万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中、高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大职教体系。全市共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2所、省部级3所、市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全市有3个县创建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十一五”以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22万技能型人才。信阳市发展职业教育、做强劳务经济、加快富民强市、改变老区面貌的经验,受到了温家宝总理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称为值得关注的“信阳现象”。

一、创新办学模式,激发动力活力

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办学、开放办学,通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创建了一所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级技师学院、一所涉外劳务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吸纳整合了4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30多家企业联合成立了2家职业教育集团。着重探索创新了四种办学模式。一是“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在平桥技工学校、信阳工业学校、信阳高级技工学校、罗山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办学试点。如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先后与苏州鼎鑫电子厂合作,分别将电子产品元器件加工、珍珠加工流水线引入校园,把企业搬进了学校。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安钢集团信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培养近40名冶金技术专业学生,毕业生直接到该公司就业;与辅仁药业集团(信阳)有限公司、信生制药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并冠以“辅仁班”、“信生班”。二是“公办民助”模式。主要在罗山县职教中心、信阳市第六职业高中、信阳市第三职业高中和商城县职业高中等学校进行办学试点。如罗山县全新的职教中心实行主体楼由政府出资建设,食堂、部分公共实训基地则由社会资金来建设,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变“不可能”为现实。三是“民办公助”模式。主要在息县职业教育中心、信阳航空服务学校、信阳市机械工程学校和信阳电子学校进行办学试点。如息县教体局为社会资本江苏大丰教育投资集团兴办的职教中心选派了党支部书记,选送了一批优秀老师前去任教,由政府发工资,旨在一心一意把学校扶持起来。四是“股份制”模式。主要在淮滨县第三、第四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办学试点。比如淮滨县第三中等职业学校前期投资额为人民币500万元,学校的四家股东各出资人民币125万元,各占25%。2011年2月,董事会又新征土地40亩,投资5000万元建设第三中等职业学校新校区。

二、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农民技能

我市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推行订单培养、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建立起“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和务工的回报率。一是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培训。通过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先后举办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各类培训班200多期、20多万人次,培育了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依托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建立388个二级教学站,直接间接培训党政干部、企管人员8500多人。二是开展涉外劳务培训。依托新县外派劳务培训中心、CCC信阳培训中心开展涉外劳务培训,让农民打“洋”工,挣“洋”钱,盖“洋”楼。像新县外派劳务培训中心可同时容纳1500人进行封闭式培训,开设十多个培训工种,经过培训的外派劳务人员年纯收入都在6万元人民币以上。据统计,新县已累计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国外用工单位派遣劳务人员达1.5万人次,创外汇8亿美元,成为河南省涉外劳务输出第一县、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三是开展全员技能培训。建立扶贫、教育、农业、劳动等部门“四位一体”体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蓝领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了对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进城为创业骨干,进厂成技术能手,回乡是新型农民”。仅2010年全市就有76万人参加了技能培训,占16周岁至45周岁人口总数的23%。特别是信阳作为全国“雨露计划”的发源地,2009年以来培训贫困劳动力7.8万人,转移就业7.4万人。平桥区整合部门培训资金,全部集中到职业学校使用,率先开展全员免费职业教育,2010年有5263名平桥籍中职生享受到全免费入学政策。四是整合培训资源。将分散、零星的资金、师资、设备集中使用,集中创办优势专业、品牌专业,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淮滨县依托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30多家造船厂,面向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重点开展农机使用与维修、电焊、电工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短期职业实用技能免费培训,原计划培训500人的第一期培训有600多人积极报名参加,培训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新攻坚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通过财政以奖代补、资源整合、扶优扶强的方式,我市实施职业教育“511”攻坚计划,每年创建5所市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个市级重点专业和10个骨干实训基地。一是加快现代职教园区建设。市本级在羊山新区规划4870亩土地,用于现代职教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8亿元,依托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和信阳农专,迁并整合6所相关职业学校,高起点建设信阳羊山职教园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8.66亿元,已入驻学生1.52万人,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二是提速实训基地建设。各县区坚持规划上落实、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形成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平桥区职业教育集团公共实训基地规划用地1156亩,计划总投资8亿元;淮滨县总投资1.05亿元的职教中心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罗山县总投资1.3亿元的新职教中心将于今年秋季可投入使用;息县职业教育中心在完成一期投入后,今年再投资600多万用于校园绿化、美化和部分实习、实训设备的购置。同时,积极鼓励支持规模以上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在企业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三是着力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目前,市高级技工学校已成为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信息技术技工学校成为电脑平面设计人才培训基地,平桥技工学校成为电工电子人才培训基地,CCC信阳国际培训中心成为涉外电焊、管道工培训基地。各县区的职业培训如浉河区的茶艺、潢川县的园林、固始县的柳编、上天梯的非金属矿加工、息县的保安、商城县的缝纫、烹饪、淮滨县的电焊、平桥区的建筑等均呈品牌化发展态势。

四、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改革试点

认真落实省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着重探索实践了职教服务地方经济的三种新模式。一是“学校+合作社+农户”模式。商城县职业高中联合“商城县高科农机农艺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学校为引导,以合作社为依托,以种养大户为主体,促进专业化农户在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联合,放大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优势。二是“学校+公司+农户”模式。信阳工业学校联合上市公司华英集团,在实施“华英农业”富民计划中,加强学校、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紧密合作,学校根据公司的需求,适时开设养殖加工所需专业,为公司培养对口技术人才,使公司成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成为公司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农户成为公司的养殖生产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三是“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市二职高以五云万亩茶园为基地,依据基地特点开设专业,基地运用现代科技,创新信阳毛尖、“信阳红”红茶、信阳观音茶的生产工艺,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形成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浉河区以五云茶叶集团为龙头,在乡村、企业建立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十万茶农大培训”工程,已累计培训茶农8.3万人次,培养茶园管理能手7万名、采茶能手6万名、炒茶制茶能手2万名,目前正联合信阳农专设立茶学院,为提升茶产业发展蓄积了能量、增添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