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方集镇党委书记吴旭(右二)、镇长张国峰(左二)深入村级卫生室了解农村合作医疗情况。本报记者 孟 磊 摄
图为方集镇小畈村漂亮的农民新村。
本报记者 孟 磊 摄

近年来,固始县方集镇积极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狠抓林茶特色产业,改革试验取得显著成效。

方集镇的集镇建设在省内外小有名气,2公里长的正方大道笔直、宽敞,绿树成荫,整个集镇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格局。该镇所辖的小畈村,在2004年就被省建设厅命名为“康居示范村”,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其规划建设的农民新村已建别墅200多套。目前,该镇综合实力位列全市30强,并获得了“中州名镇”、“信阳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依托优势 谋划特色产业布局

该镇有山地面积10.08万亩,山多地少一直是农民的心病。“看见山都烦”、“一见石头就恼”是大多数山区农民的心态。试验区建设全面开展以来,该镇党委、镇政府积极结合本镇实际,立定“靠山吃山”的思路,在10万亩山地上做起发挥资源优势的文章。经过调查研究,他们吸取以往的工作经验,把山地流转选定为突破口,采取多种积极措施,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他们把产业规划放在首位,科学制定了油茶产业区、板栗产业区、中药材产业区、林木产业区、茶叶产业区等五大特色产业区规划,并提交多种会议讨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筑巢引凤 有识之士引入列

产业布局谋定后,该镇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工作开展。一是针对投资者、农民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虚位以待,吸引有识之士投身试验区建设的大潮。二是广泛宣传,吸引能人。“宣传也是生产力”,该镇党委、镇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山地流转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同时,通过培育山地流转典型户,让农民看到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山地流转的规模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加强领导,严密组织。镇村两级分别成立了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同时还成立了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委员会,妥善解决了土地流转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土地流转有序运行。四是完善服务,保障权益。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镇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国土、村建等部门参与,提供确权登记、信息沟通、法律咨询、价格评估、合同鉴定、纠纷调处等服务,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依法规范,科学引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农户自主协商流转、集体组织委托流转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农业生产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

土里刨金 流转优势见成效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该镇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回乡创业。不到半年时间,该镇已有效流转山地5.5万亩,占全镇山地面积的50%以上;成立了14个专业合作社。宗峰、宗德林兄弟流转山地10000多亩;余国民创办的二道河油茶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地5000多亩;汪理元流转山地5000亩,发展油茶产业;汪树军租赁林地2500亩,进行山场开发;李家坤承包荒山1000多亩,发展综合养殖。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林业建设的一大优势资源,其食用、药用、化工等用途广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油茶又是常绿阔叶树种,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是增加林农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余国民、汪理元的带动下,众多农民自发投入到油茶产业的发展中,通过山地流转,该镇建成了全县最大的油茶基地,目前,油茶已经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去年11月,全国油茶协会副会长、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研究员冯纪福还专程到方集镇油茶基地进行考察、调研。与此同时,该镇还发展了2个优质板栗基地,1个中药材基地,1个综合养殖基地、1个茶叶生产基地和多个林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保障解忧 夯实基础保长效

为了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该镇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通过大量的工作,该镇新农合参合率位于全县前列。新农保则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一位老人对记者说:“以前子女拿钱给老人用,现在是政府发钱让我们花,我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