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强降雨引发洪灾与山体滑坡,导致近百人死亡失踪。惨重损失警示人们,要努力弥补防灾避险的薄弱环节,减少未来灾害降临时的损失。
应该看到,我国地形地貌千差万别,气候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发生频繁。尤其是致灾性极强的山洪、泥石流等多发、突发。为此,必须下大力气消除防灾避险的薄弱环节,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些地方对极端气候认识不足,对突发灾害防备准备不足;哪些地方灾害易发多发,缺乏全面有效的排查和记载,更缺乏全面的巡查。必须建立科学的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基层防灾避灾体系,增强预见性,使避险抢险超前一步。特别是山洪、泥石流、滑坡体易发区,更要定点核查摸底,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类,明确重点,组织技术力量作好灾害防治规划。
防灾避险责任制存在疏漏,必须健全防护机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必须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但在目前各地各级防灾责任制度中,多注重对防灾设施的安全管理,对灾害隐患的排查却很不够。必须将各项责任制落实到最基础的部位,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落实好人员疏散路线、临时避险场所等防灾避灾措施,不留死角。
公众防灾常识低下,避险救护能力弱是很大的短板。必须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到群防群治。2005年东南亚海啸时,一名10岁的英国女孩利用在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发现海啸前兆,及时警示而成功地救了100多人,正说明了公众参与防灾的威力。必须在村庄、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和演练,在受威胁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防灾宣传栏”、发放避灾“明白卡”,让灾害防御常识深入千家万户,全面提高公众的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新华社武汉6月17日电)
□新华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