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加工等多家企业,解决了本社区及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社区群众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进厂上班,成为新时期的农字号工人、老板和经理人,农民纯收入达到8000元,比2006年的5000元增长60%。

坚持村务党务公开,创出农区城镇化

在城市发展扩张中,前楼社区有3个村民组共100多户村民急需解决新村规划问题,另外两个村民组90%以上农户的房屋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部分村民居住环境恶劣。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先后累计投资2500多万元,实施新村建设。

一是新村规划称民心。为使新村建设规划方案符合群众意愿,经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一个农民新村蓝图跃然而出:将整个新村规划成一个社区,下设5个小区,其中王营村民组为1号小区,先行工作试点。试点区居民房屋一律是两层半的复式小楼,外观徽派特征,新村内的道路呈棋盘状园林格局,路路循环,进出水管道畅通,电网格局合理,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同时,建设新村管理中心、便民服务大厅、文化大院、幼儿园、老年公寓、卫生室等配套工程。

二是实施办法顺民意。为把新村规划方案落到实处,村党支部坚持集思广益。先是村党支部召开会议拿出初步意见,之后“两委”一班人进行充分酝酿和商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民主,发动党员对拟定的实施办法进行审议和完善,最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决策。经对方案的多次讨论、修订,全村群众一致同意: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10位村民代表组成的前楼新村建设筹建小组,按照统一设计的图纸,在指定的新村规划区内建设村民住宅。

三是管理措施应民需。经过广泛深入的商讨,对于新村建设方案、拆迁方案、赔偿方案、分房方案等,由全体村民签名按手印认可,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公布,接受村民的监督;村干部及新村筹建小组全体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承包新村内的各项工程,做到工程发包公开、公平、公正;整理后的老宅基地在本村范围内进行置换,置换对象必须是本村村民,置换的宅基地价格必须按照筹建小组制定的统一标准,不准抬高或降低,并由村民全程监督。

四是施工过程受民管。为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经村民代表会议与会人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形成了《关于前楼新村建设规范运作的决议》:由新村筹建小组统一购买建筑材料,在本村范围内组建6个施工队,采取包工不包料的承包方式,自建新村;新区内的道路、下水道、电网、水网、亮化及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由筹建小组统一组织施工,并进行监理,减少了投资成本。

坚持村务党务公开,创出农区自治化

“支部提议新、办事为村民,‘两委’商议好、民主决策了,提请党员议、科学决策对,代表决议通、公开又公正……”听到这首顺口溜时,我们感到,党务村务公开通过前楼社区一班人的实践,赢得了老百姓的赞扬。谈到党务村务公开,前楼社区的“两委”班子有他们的深切体会。

一是村民自治,发展从“被动”到“主动”。随着前楼村农民外出打工受“城市化”的熏陶,加之全村位于县城边缘,农民思想活跃,村支部若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或不能超前于农民的思考,必将使村民对村“两委”的发展思路滞后怨声载道,或将村干部置于处理群众上访事件的风口浪尖。村“两委”面对这样“非农化”的村民,必须把被动的决策和处理村务变为主动的、民主的管理村务。

二是还权于民,管理从“隐蔽”到“透明”。过去的村务管理,一贯做法是少数人说了算,出思路、作决策、办事情都是几个村干部在忙活,村民只能在一旁观望。许多经验教训证明,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必须还权于民,真正实行民主公开的管理村务。前楼社区建立健全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村情民意恳谈制度、村民质询制度、村务公开监督制度等,有力地推进了工作开展,有效地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三是汇聚民智,决策从“随意”到“民主”。该村党务村务公开的推进,做到了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干,保障了党员和村民的权利,调动了党员和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在该村档案室,一卷卷公开议事卷宗、一幅幅公开议事图片整齐排列。去年以来,全体党员和村民对全村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30多条合理化建议,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上级领导,看到前楼社区这样的治理成果,都会由衷赞叹。而当地的党员则说:是党务村务公开,给农村的发展插上了一双隐形的腾飞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