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不断升华,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连续8年出台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对农民直接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平等就业,推进供销社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乡村公益性债务化解试点等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些政策的出台,又一次极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村改革发展呈现出非常好的局面。粮食产量快速提高。2004年至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2010年的10916亿斤,年产量增加了2302亿斤,实现“七连增”,其中有四年突破了1万亿斤,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2010年是5919元,扣除物价指数,“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3%。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明显加强,科教、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明显加快。与之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为出台这些重大政策,公共财政的投入大量增加。经过算账,这几年来的每一个文件中的含金量都没有低于过800亿元,一年一年往上加,估计今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投入可能突破1万亿元。为什么能这样?一是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农业农村发展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农业搞得好不好,决定全国一半以上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而农产品供给得怎么样,又决定城镇居民生活得怎么样。二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政府财力大为增强。过去想办办不了的事,甚至不敢想的事,现在有条件了。2000年,国家的GDP总量是9.9万亿元,2010年达到39.8万亿元,比2000年增加3倍多。2000年的国家财政收入是1.34万亿元,2010年达到8.31万亿元,比2000年增加5.2倍。公共财政更多地往农村倾斜,让农民受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的方向总体正确,成效显著
虽然近年农业发展形势好、农村面貌变化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多,但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的基础仍不牢固,促进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机制仍不健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三农”工作任务重、见效慢,信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能主动请缨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这是有全局意识、有政治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尽管调研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深有体会。
(一)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以牺牲粮食生产、不以牺牲农业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三农”问题往往摆不上位置,也往往觉得搞好农业也没有多大的意思,于是就把农业扔到了一边,结果耕地大量减少。过去的很多鱼米之乡,现在不仅调不出粮,还要靠外地调进。当然,由于区位不同、自然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结构不同等,一些地方粮食产量出现变化是很自然的。但从我国来看,粮食问题、“三农”问题,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疏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有些同志觉得,“居安思危”这个词语气很重,问题是不是有那么严重?但客观的现实是,如不居安思危,确实要出大问题,2003年的粮食产量一度下降到了8614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份下降了2000多亿斤。我国的粮食消费水平每年增长100亿斤左右。尽管近年粮食连年增产,但是我们从事农业工作的一天到晚非常紧张,不知道明年怎么样,更不知道后年怎么样。规律就是这样,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就越近,我们做不了老天爷的主。今年春节前后的大旱,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两会”期间,有的媒体爆炒说,粮食主产区大旱,今年粮价一定要暴涨,很多老百姓就很担心。好在党中央、国务院下了大的决心,新增抗旱投入129亿元,农业生产才得以正常进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能在粮食生产这个方面出现偏差。进入信阳境内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到处都是农忙景象。我们了解到,信阳市2010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5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保持在11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非常难得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求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信阳坚持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一定能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努力探索农民增收途径,农民收入快速增加
在农民收入方面,从全国来看,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一半左右,工资性收入占40%左右,转移性收入占6%左右,财产性收入占3%左右。因此,前面两块是大头,也是最需要着力的部分。
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这里面有很大的潜力。现在城镇居民消费越来越注重质量、注重健康、注重营养、注重安全,这就意味着农产品价格必定要有一个上涨的空间。信阳市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一块就是要靠种植业。尤其让人关注的是,信阳近年茶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93.49万亩,总产量4.1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20.8%。“信阳红”的开发,可使每亩茶园每年增收2000元,全市农民每年可增收20亿元。畜牧业也保持了较快发展,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7.7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9%,这非常不容易。
信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多,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也较高。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为优化农民外出务工条件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努力,信阳市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比上年增长了15%。
(三)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进行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这样重要的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全会上讲这一段话,意在提醒和告诫全党,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处理好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2004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是我国公共服务差距大最突出的体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常关键的就是公共财政更多向农村倾斜,让农民更多享受到公共服务,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到信阳来一个很深的体会是,信阳市各级政府财力虽然并不充裕,但是市委、市政府不搞政绩工程,不搞面子工程,非常主动地调整政府的支出结构,努力促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更多地去解决农民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这几年来,信阳市农村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几天我所看到的村卫生室、图书馆、幼儿园,都建设得很好。坦率地说,比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不差,我确实很受感动。
三、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要求,信阳市在农村开展了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社会化服务、社会保障、支持创业人才、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等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我觉得信阳在以上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探索,这里我重点谈两个问题。
(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凡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除了特定的农业生产(比如工厂化育秧、养殖小区规模化饲养等),大田作物生产没有一个国家农业不是家庭经营,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大陆国家的农业是大规模的,日本、韩国等传统农业国家的农业则是小规模的。大田农业实行家庭经营既是一种历史性现象,也是一种世界性现象。这是农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有非常深刻的道理。但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势单力薄的一家一户很难抵御。此外,家庭经营存在大量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在实行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联合与合作,建立起健全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这是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经验。近邻日本和韩国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我国台湾省的农协在为农民服务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没有合作的传统,搞合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原来搞大集体,走了弯路,让农民伤了心。土改后,农民的地契还没有捂暖,就又变成高级社,随后又建立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现在,有的地方谈“合”色变。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之后,家庭经营发展起来了,但统一经营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很多地方还削弱了。这样,分散的农户在进入和适应大市场方面就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片面认识,认为把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搞好就行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村级组织是内向性和管理性的组织,满足不了农户作为经济主体闯荡市场的外向性、经营性要求,这是它的先天局限性。我们要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发展合作制的经验,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他们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提高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鼓励农民、引导农民、支持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而不能简单地泛市场化。
信阳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效果非常好。在潢川、固始看到的那两个种粮大户牵头的种粮合作社,有上千户农户加入,经营面积有1万多亩。如果2亿多农户能够加入到为他们真正提供服务的专业合作社中去,其意义不亚于30年前实行家庭承包制度。现有政策对于引导农民进行合作、吸引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力度确实不够,这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足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已经明确提出,农业的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我觉得,应该像当年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下大力气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只有朝这个方向转变,我国的农业才真正能说开始步入现代化。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农村金融确确实实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个软肋。这不是说我们的银行有什么问题,也不是说金融系统不愿意为“三农”服务,很重要的是政府的农村金融政策迄今为止不明确,泛市场化的观念太重。如果将政府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商业银行,一定会落空。金融支持农村,银行要承担责任,但不能让银行吃亏,政府要承担有关费用和损失。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系统的政策性金融,而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还很不健全,目前支持的重点还局限在粮棉油收购业务方面。探索怎么引导金融资金进入农村,这是个大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要求,“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但至今没有出台一个非常有效的实施办法。从历史上看,改革经验无非就是两条,体制内下决心,突破种种不合理的制度规章;体制内动不了,就得在体制外下功夫,让新的东西长出来,才能倒逼旧体制的改革。当然,金融方面的政策、制度非常严格,要认真研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慢慢去探索。
一是建立能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银行体系。我国的银行高度集中,大银行办大事、小银行办小事的分工没有形成。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可能贷款几十亿甚至上百个亿,总的经营费用可能较高,但单位经营费用较低。一个农户种一些地,养一些鸡鸭,养一些猪,只需贷款几万元,同样需要进行经营管理,单位经营费用就高了。对大银行来说,当然愿意主要办理大笔贷款。
小银行办不了大事,但能够为农户、小企业、小商店服务。社会有这个需求,解放前,光一个上海市银行就有300多家。现在全国的村镇银行才120多家,对3万个乡镇来说能解决什么问题?金融支农的潜力非常大,如果能把这个口子打开,不仅能把农村搞活,也能把金融搞活。我们现在有一个印象,一说金融界就是挣大钱的,一说金融人才就是白领。这样怎么给农民服务?因此,我们应该健全银行体系,加快发展社区性、合作性金融机构,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是改革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当然这样会有一个相应的问题,就是谁来监管?一个金融机构成立后,一年到头没有几次现场监管能让人放心吗?但银监部门也有苦衷,如果都靠银监局来监管,肯定管不过来。“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有很多地方,因为过去搞农村合作基金会失败了,对于发展合作金融心有余悸。但“吃一堑,长一智”,要更多地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地方政府去加强对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为此,要做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解决各个方面面临的问题。
三是挖掘农村独特的信用资源。谈到贷款,总是回避不了抵押的问题。信阳目前在试验的“五权”抵押中,林权和水权这“两权”抵押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民住房这“三权”抵押不符合《担保法》的规定。为避开法律的制约,现在采取的是变通的办法。从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农民到期不还的。实际上,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农民的诚信度非常高。村庄是一个熟识人组成的社会,有着天然的信用资源,这与城里截然不同。这个东西要用好了,不仅农民贷款方便,银行机构的贷款质量也会非常高,贷款成本也可能会比开展抵押担保贷款要低。
这次到信阳调研的时间不长,但看的情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的做法对推进全国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只要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的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