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磊

这是一个锐意改革,拼搏进取,对每项工作都追求一流业绩的示范乡镇;这是一个瓜果飘香,拥有千亩蔬菜园的蔬菜之乡;这是一个机械化作业程度高,袁隆平院士“种三产四”工程的试点乡。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等领导先后来此调研——这个乡就是商城县河凤桥乡。

河凤桥乡位于商城县中北部,南临县城,北靠宁西铁路、沪陕高速公路,省道S216线纵贯全境,总面积7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256个居民组。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乡党委、乡政府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勇于改革,倾心致力于富民强乡工程,经济社会呈现蓬勃生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文化单位”、“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乡”、“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省级生态示范乡”、“省级卫生乡”、“省级清洁家园先进乡”、“市级五好乡党委”等称号。

突出三化同步 加速农村改革

以农业机械化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该乡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引导组织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种粮大户自愿与高科对接成功,培训农机农艺人员1320人(次),培训农机手200余名,带动全乡1.82万亩耕地实现了水稻育、插、收全程机械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由手工粗放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农民向农业产业化工人的变身,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土地规模化加速传统种植模式变革。该乡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改革传统种植模式,发展规模农业的有效途径,按照土地流转1000亩补助8000元、500亩补5000元、100亩补2000元的奖补标准,发放奖补资金2.32万元,流转耕地1.79万亩、林地1.72万亩,流转率分别达68.8%和52.4%。积极推广“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蔬菜”的两季种植模式,彻底改变“一季稻”的种植习惯,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农业增效。

以组织合作化加速社会化服务升级。该乡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其中被评为县级示范社两个,示范带动率达20%,入社农户2361户,入社率达41.3%,覆盖面达61%。充分发挥服务站作用,引导全乡4个农机合作社和143个农机户加入县农机总社,成立了河凤桥农机分社,全力服务基层。

坚持三位一体 办好惠民工程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人居环境。该乡以创建生态园林乡、生态文明示范村为契机,全面推进田湾、辛店、赵棚、十里头、栏杆桥等6个村的农民新村建设。投资40万余元,栽植桂花、香樟等各类苗木30万余株,硬化道路7.3公里,实施了省道S216线纵廊道绿化、村庄绿化硬化,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乡镇桂花园林公园。同时,结合清洁家园行动,新建三格式化粪池430余个,完成800余户居民的卫生改厕工程,并新建垃圾池130余个,实现了集镇和农村居民的规范管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该乡按照“整合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产业,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目标,新建了3个村级文化广场,10个村级农民书屋和3个村级文化大院。投入资金3万元,对乡综合文化站进行改造升级,整合配置了“花篮戏艺术团”、“花鼓灯艺术团”和电影放映队等群众性娱乐团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切实改善民生。该乡快速推进新农保工作,征缴养老保险基金530万元,参保率达92.4%,农民实现了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全乡低保户1453人,做到了应保尽保。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7%,18个村级卫生室全部投入使用,农民群众享受到了规范、安全、和谐的医疗服务,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看病在门前的愿望,农村社保强化了农民生活保障,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

落实三项举措 发展富民产业

发挥优势,做强主导产业。该乡充分利用袁隆平院士“种三产四”工程在河凤桥试种成功并连年高产的优势,推广种植超级杂交水稻2.6万亩,双低油菜1.8万亩,建立粳稻示范园1000亩,均喜获高产,年产量分别达18460吨和4500吨,其中宁粳2号亩产达600公斤,农民实现增产持续增收。

示范带动,做优特色产业。该乡以贯彻落实县人代会一号议案精神为动力,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带动,走联合种植、联合经营的路子,新成立商城县茂源蔬菜种植合作社,带动发展大棚蔬菜2319亩,新建大棚2800个,并注册“河凤桥”牌蔬菜商标,完成质量条形码认证,为河凤桥蔬菜的品牌化、上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干快上,做大富民产业。该乡按照“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要求,把“华英农业”富民计划列入一把手工程,书记、乡长亲自抓,大干快上,抢抓进度,先后建成并开养8个华英养殖小区,成功交售成品鸭20万余只,每只利润达1.5元,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健全三个机制 永葆试验生机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该乡党委、乡政府每年将试验区建设纳入乡财政预算,保证改革试验工作经费。同时,发挥农村“一事一议”的杠杆作用,创新农村融资渠道,聚拢农村闲散资金,利用社会资金加快试验区建设,强化资金保障。

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强化动力保障。该乡把试验区建设作为年终考评的主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专项工作组和党政领导实行同奖同罚,激发创建潜力。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兑现奖补资金11万元,引导激励乡村干部干事创业,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健全督导检查机制,强化工作保障。按照《乡2010年试验区建设实施意见》精神,该乡成立了由书记、乡长挂帅任组长的督导组,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形式,随机对8个专项工作组和各村试验区建设情况进行督导24次,并现场量化打分,及时发通报24期,按比例记入年终考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